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水利工程如何不变为水患工程
新闻漫画: 起步价
银行业务升级
需考虑消费者利益
罚款提成是权力催生的怪胎
从伦敦零碳馆的
26只旅行箱看创意产业
全民“养生热”背后的冷思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罚款提成是权力催生的怪胎

时下,一股处罚之风盛行湖南省株洲市街头。但是,行使处罚权的不是交警,也不是城管队员,而是身穿“黄马甲”的市容环卫监督员。令人惊讶的是,罚款提成竟高达50%,无形中提高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岗位的“含金量”。

赋予环卫监督员罚款大权,与株洲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有密切关联,该市先后下达了两份红头文件,要求加大对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烟头、乱倒垃圾、乱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规定市容环卫监督员可以“当场开具票据、收缴罚款” 。

但是,罚款提成,总令人联想起坐地分赃。罚款越多,提成越多,罚款与收益直接挂钩,无疑为罚款创收行为增添了强大动力。本来,从常理上讲,罚没收入越少,说明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市民的法治意识越强,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结果。可是有了罚款提成的诱惑,市民多违法、常违法就成了执法者眼巴巴的期待——为人所深恶痛绝的“钓鱼执法”,往往就是拜罚款提成所赐,是权力催生的一个怪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看到,再微小的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与制衡,也难以阻止其兑现成利益的冲动。

挟“以罚代法”之威力,株洲市曾于去年底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的荣誉称号。但是,这个以牺牲依法行政为代价的称号,到底有多大的意义?一个让市民生活在罚款阴影下的城市,到底有多少幸福感可言?当然,对下发罚款提成红头文件的人来说,这样的设问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象征政绩的“国家卫生城市”的结果。虽然当地媒体多次对这种“执法”乱象进行曝光,也有不少市民呼吁抵制这种违法的“执法”行为,但高比例的罚款提成,使这股罚款之风历时两年依旧经久不衰。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部分临近城市的城管部门也纷纷赶赴株洲“学习”、“取经”。可见,罚款提成激发了环卫监督员的“执法”热情,而以罚代法所带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又使得这一将公权力私有化的荒唐做法,成了被模仿的对象。如何维护法的尊严,防止这样的“经验”被继续自发地推广下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晶 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