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杭州市民不慎在晨练时跌入西湖,周围多人将她救起送至医院,见义勇为者中就有一位八旬老人。被救者向老人表示感谢时,这位老人不要一分一厘,但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宣传这件好人好事。
这个“求表扬”的举动令被救者意外,觉得有悖于“做好事不留名”的传统美德。
此事经网络和媒体传播后,无论被救者,还是救人者,都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八旬老者救人“求表扬”
被救者感觉“如吃苍蝇”
7月19日早晨5时45分左右,杭州一位市民在西湖一公园荷花池边晨练,突然失去意识倒在池中,等她醒来的时候,已经被送进了医院。
究竟是谁救了自己?这位市民及家人发现,救人者不止一位,令人感动的是,“恩人”都是一些不认识的路人。
寻找至7月下旬,一位81岁的孙姓老人主动联系上了被救者,告知最先跳下池子救人的,是自己和另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但孙老伯说他不需要物质回报,只希望被救者通过向领导反映、向媒体通报等方式,表扬这件好人好事。
这位高龄“恩人”的要求,让被救者及家人感到意外。由于感觉和自己从小所受的“做好事不留名”的教育相冲突,被救者的女儿在当地论坛发帖叙述了此事。谈及自己的纠结时,她写道:“我内心真是五味杂陈。本来一件见义勇为的好事,如今哽得我像吃了苍蝇一样……我本希望保留妈妈的隐私,毕竟一个人生病本来就比较忌讳人家宣传来宣传去,可这位恩人却希望把事情昭告天下。”
有人质疑救人者“邀功”
多网友力挺做好事留名
在媒体的不断跟进报道中,无论是救人者还是被救者,都被先后推上了风口浪尖。
有人质疑救人者“主动邀功”的做法——“被救者感谢登报都不过分,但讨出来的,味道就差了。”“如果做好人好事做到这个份上,还是值得大家来学习的榜样吗?”
孙老伯随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澄清,并不是自己想出风头才“求表扬”的,他想宣传的并不是自己一个人。
“当时在场那么多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没去救,结果还是我们两个80多岁的老头子先跳进池里。现在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有必要把这样的事情宣传一下,没想到会引来那么多的误解。”孙老伯说。
这一说法得到了许多人的理解和认可。舆论的天平开始倒向救人者。一些网民甚至在论坛发送站内短信批评被救者女儿。
是否该做“无名英雄”
道德激辩引人深思
“见义勇为在社会上被拔到一个很高的道德标准,似乎与平民百姓脱了节。”网民“河蟹王子”认为,做好事不求名不求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但是出于人性角度来说建立更好的见义勇为表扬奖励机制才是根本。社会道德的进步并不能永远只靠自觉、无私与高尚,更多应该是宣扬、奖励与保障。
一位在媒体工作的人士则认为,老人以高龄跳入西湖,救起落水者,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媒体报道都是天经地义的,“大大方方地让媒体把值得表扬的事情认真地宣传一下,这有何不可呢”?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