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英茂
7月9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出《关于把握正确导向,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宣传有争议、未认定的名人故里,不命名虚构人物故里,严禁利用反面或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
长期以来,各地为抢名人资源而纷争四起,从历史上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到近年来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争夺李白故里,名人故里之争愈演愈烈,涉及我省的名人故里争议也屡见不鲜:周口与甘肃天水争伏羲故里,鹿邑、安徽涡阳、甘肃临洮争老子故里,永城和安徽亳州争曹操、华佗故里,新蔡和安徽临泉争姜尚故里,商丘和安徽蒙城争庄子故里……
名人故里之争,已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由此引发了无数口水仗。如何化解纷争,“吃独食”还是双赢?着实是一道考验地方发展智慧的新课题。
名人故里之争乱象纷呈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曾说过,我的故乡不止一个。
近期,各地争夺历史名人的热度,就像眼下的天气一样炙手可热,乃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引起了很多地方的争抢。
5月29日,南阳市的数百网友在卧龙岗前拉起条幅,30名小学生齐诵诸葛亮的名作《出师表》,现场还有人砸毁一台电视机,并征集拒看电视剧《三国》的游客与市民签名,以抗议《三国》称“诸葛亮躬耕地”是襄阳。
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三国》不仅引起南阳人的强烈不满,更是将旷日持久的名人争夺战推向高潮,引发了“连锁反应”——河南永城和安徽亳州争曹操故里;重庆奉节、四川彭山全民动员,寻找刘备墓,两地相继有人要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开挖各自的刘备墓;赵云、貂蝉也成了争夺对象,河北正定、临城与四川元氏争赵云故里,甘肃康乐、陕西米脂、山西忻州抢貂蝉故里;三国美女大乔小乔的故里,则引发了湖北嘉鱼、河南商丘、湖南岳阳、浙江义乌及安徽潜山、庐江、南陵等五省七地的激烈争夺,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找不出名人,就打起了文学作品的主意,花样也不断翻新:山西、甘肃、陕西多个地方抢起了貂蝉故里;孙悟空、观音也先后“被故里”,山西娄烦县宣布开发“花果山孙大圣故里风景区”;四川遂宁不仅打出了“观音故里”的旗号,还举办选秀大赛,选拔形象大使。
让人惊异的是,名著《水浒传》中虚构的文学人物,集奸商、恶霸、大淫贼于一身,臭名远扬的西门庆,竟然被三个地方当成了香饽饽,争着当其故里,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将历史名人作为商标进行抢注,成了很多地方不约而同的行动。记者在国家商标局商标查询系统中,输入关键词“故里”进行查询,查到以故里命名的旅游类商标115个,其中既有黄帝、轩辕、仓颉,也有老子、孟子、孙子、墨子,还有荷仙、哪吒、唐僧,我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名字也被作为商标抢注一空。
面对各地名人故里之争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现象,有人赋诗曰:
天上大圣傻了眼,人间几多花果山。
名人户籍多纷扰,火眼金睛难看穿。
唇枪舌剑为赵云,对簿公堂争诗仙。
更有西门大官人,两省三地会金莲。
人人要吃唐僧肉,处处故里抢得欢。
名利渐欲迷人眼,折腾何处是乡关?
纷争不息为哪般
新浪网的调查显示:网友认为各地争夺名人故里的原因中,“无非是为当地争取旅游资源,发展经济”的,有58.3%,认为“争作历史名人故里有面子”的,有5.1%。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很多地方重视,而拥有“名人故里”的金字招牌,会增加地方的文化底蕴,带来“眼球效应”,从而促进当地发展。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对名人故里之争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毋庸讳言,很多地方争抢名人故里,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博弈,一些地方也由此获得了经济回报。2005年11月11日,我省虞城县的“木兰传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虞城县趁势打响“中国木兰之乡”品牌,面向海内外连年举办“木兰文化节”,这个不起眼的豫东小县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虞城利用木兰之乡品牌招商引资100多亿元,故里经济巨大的产业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挖掘名人资源,就可以开发旅游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一些地方曾抱着这样的美好初衷,但很少有人意识到,高回报与高风险,就如一把双刃剑,新建的景点能否被市场认可,却是一个问题。
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在中牟官渡进行了一场恶战,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1993年,中牟县投资1680万元打造“官渡古战场”,再现昔日那场有诸多英雄豪杰参与的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这个景点开业之初着实火了一阵,然而,风光一阵过后,很快就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无奈地变成了新的“遗址”。
统计显示:1999年,官渡古战场的经营收入为38981元,2000年跌到10616元,2004年之后,每天的门票收入不足30元,入不敷出。
目前,很多地方已形成一套固定流程的名人故里旅游“营销模式”:组织专家学者挖掘名人资源、巨资修复故居遗址、大力推介宣传、举办节会活动等,以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
在利益驱动下,历史名人的身世尚未考证清楚,一些地方便抱着“不争白不争”、“先建起来再说”的心态,大肆制造“人文景观”,修建与名人有关的旅游仿古工程,欲在名人经济的大蛋糕里分一杯羹。
一些地方不惜大兴土木,动辄投入上亿元兴建名人文化旅游项目。我省鹿邑投资2亿元恢复重建老子明道宫、太清宫,仅明道宫景区就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安徽涡阳花了120万元,建了一座老子骑青牛的铜像,但游人在两地看到的,只是一堆铺张的仿古建筑,难以领略老子的精神内涵及文化特质。
老子可谓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人。我省鹿邑与安徽涡阳县同处道家文化发祥地的涡河两岸,以前,老子诞生在鹿邑的观点,正史中并无争议。
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叫马炳文的道人提出了老子故里在涡阳的观点,引起了鹿邑人的激烈反击。围绕着老子故里归属,两地人唇枪舌剑,口诛笔伐,一发而不可收,争论一直从民间蔓延到了官方。
从1997年至今,在百度“鹿邑吧”、“涡阳吧”和“人龙论坛”等道学研究网站上,多是有关老子故里归属的争论。两地人争论不休,甚至演变成相互谩骂和人身攻击,就连两地的公务员也以网友名义加入其中。最初卷入争论的学者,已从壮年走到了暮年,纷争持续近20年仍无结果。
早在2004年,鹿邑县就成立了老子文化开发办公室,大力实施“老子文化兴县”战略。该县先后投资6亿多元,建设了老子文化广场、老子故居等景观,形成了老子故里旅游景观群。
涡阳县也不甘落后地打老子牌,包装老子旅游产品。除了组织专家著书立说,该县打造的老子文化旅游景点天静宫,主体及配套工程已建到了第三期。
化解纷争考验发展智慧
其实,争抢历史名人并非中国的“特色”。
瑞典历史学教授巴克特曼说,欧洲争名人故里的风气也很严重。瑞典有38个地方挂着“诺贝尔故居”、“诺贝尔小屋”、“诺贝尔学堂”等招牌,法国巴黎有三处巴黎公社社员墙,在德国,歌德有两个故乡,马克思有三个故乡。
与中国不同的是,国外很多城市争的并非历史名人的故里,而是竞争谁对名人的遗迹保护得好,他们不会随意用纳税人的钱建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与国内一掷万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丹麦“小美人鱼”,个头不到1.8米,却被丹麦人视作瑰宝。
近日,山东滕州宣称“墨子故里在滕州”。很多鲁山人因此呼吁,河南的利益受到了侵害,应当反击滕州方面的误导宣传。
河南墨子学会副会长、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萧鲁阳告诉记者,从墨子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墨子活动的地方在河南鲁山,当地保留着很多墨子著作中的古迹及风俗。墨子故乡在鲁山,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针对硝烟弥漫的名人故里争夺战,萧鲁阳不无忧虑地表示,他们不会作无谓争论,而是要深入研究,还原历史真相,确定墨子故乡。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史料及史料间存在矛盾,古人的籍贯难免存在争议,这属于学术问题。一些学者未进行深入研究,就匆忙得出结论,这很不严肃。
也有人认为名人故里之争有好处。新浪网的调查显示,认为名人故里之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历史名人的研究”的,占24.4%,认为“完全没有意义”的占9.3%,有2.9%的人认为“不好说”。
针对一些地方打着传承文化旗号争夺名人故里、兴建假文物、盲目举办祭拜活动、肆意炒作负面历史人物,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通知要求,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故居、重要文物所在地的认定,要本着积极有益、少而精的原则,由权威的学术机构和专家参与认定,有争议、未经认定的,不宜命名或宣传。
故里之争归根结底是利益之争,但争夺的各方往往两败俱伤,无休止的争论留给外地人的,是越来越强的不认同感。共享名人品牌、携手共赢,已成为一些地方的明智之举。
安徽合肥是包公的故乡,广东肇庆是包公的成名地,河南开封是包公的扬名地,但三地并未陷入争夺包公文化资源的纷争,而是签署协议,决定共同培育包公文化旅游品牌,携手举办包公文化研讨会、共同推出三地都适用的包公文化旅游宣传片、开通包公文化三地联游线路、实施相关旅游优惠政策等,以实现包公文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吃独食”还是携手多赢
南阳和襄樊(古襄阳)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是名人资源纷争中唯一一桩持续数百年的历史旧案,从明代一直争论到现在,难下定论。
1990年,中国邮政发行《三国演义》特种邮票,其中的一张“三顾茅庐”邮票,无意中触动了历史旧怨,襄樊和南阳皆争夺该组邮票的首发地,“邮票门”由此爆发,邮票发行部门不得不让两地各自举办首发式。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收录的《隆中对》,加注称:“隆中,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樊。”在《出师表》中对“南阳”一词注解为:“南阳,郡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此举遭到上万名南阳人签名抗议,引发“教材门”,教科书随之作了修改。
2008年6月8日,央视一则湖北襄樊的城市广告“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又激起了南阳人的抗议,是为“广告门”。广告为此改为“诸葛故居地,山水襄樊城”。
躬耕地之争背后有着巨大的潜在收益。2003年9月,襄樊招商团访问日本,向日方推介本地是诸葛亮的躬耕地,一家日企的常务董事志贺俊之是诸葛亮的忠实“粉丝”,还给儿子取名为“亮”。因此缘故,该企业来到襄樊投资建厂。
有意思的是,南阳和湖北襄樊经常争得热火朝天,另一方面,一对“老冤家”却呈现亦敌亦友的迹象,说明争论双方完全可以走向合作与共赢。
前不久公布的《南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重点打造以诸葛亮武侯祠为核心的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而三国文化旅游区,是襄樊的“十一五”优先发展项目。
面对竞争对手,“鼓励旅行社与重点客源地搞好对接,加强与洛阳、平顶山、襄樊等周边城市的合作”的要求,却赫然写进南阳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南阳市的导游李小姐说:由于两地并没有互相“拆台”,崇拜诸葛亮的游客到了襄阳想去南阳看看,到了南阳也愿去襄阳走走。
对于诸葛亮躬耕地的纷争,很多人抛却了地域感情色彩。南阳著名作家周同宾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众人皆知,但躬耕地和故居地是两个概念,住过的地方都可以称为故居地。诸葛亮在山东和河南叶县、唐河桐寨铺等地都住过,也可能在襄阳住过。因此,襄阳是诸葛亮故居地的说法是可行的。
南阳市政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争名人资源不是“吃独食”,如果转变“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观念,双方相互“补台”,可以做大名人资源,形成更大的蛋糕,名人资源的开发会是另一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