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路是无限宽广
裸婚
图片新闻
郑州的旱灾
《为孩子做出1%的改变——从自然型父母到智慧型家长》
图片新闻
马尔巴赫
沙枣花香准噶尔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郑州的旱灾

郑州的旱灾

蔡增俊

郑州地区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水旱蝗风,几乎年年都有,而肆虐之久、危害之深的莫过于旱灾。据历史记载,元代统治中国近百年,全国有旱灾86次,明代276年中有旱灾174次,清代296年中有旱灾201次。大旱之年竟占这三个朝代的60%以上,而旱灾地区多发生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历史上时间最久、死人最多、危害最大的三次全国性旱灾,都发生在河南,而每次都少不了郑州地区。

按地理位置说,郑州市处于豫西浅山丘陵和豫东平原的接合部。南有七里河、金水河。北有索须河、大黄河,还有一条漫游西、北、东三面的贾鲁河。旱可以浇,涝可以排,不应有危害人类生存的水旱灾害发生。可历代统治者,只顾索取,不愿付出,使这样一片稍加整治即可旱涝保收的膏腴沃土,变成了水妖、旱魔的肆虐之地。

据历史记载,河南最大的一次旱灾发生在明崇祯八年至十三年(1635-1640年)。州志记载,这五年期间,“每年夏,亢旱、飞蝗蔽日、禾枯粮绝、民穷盗起”。“十四年春,瘟疫大作,死亡灭绝者数百万。”这次旱灾之久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以致当时的郑州地区“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连当时的布政吏兼管粮道的蔡懋德也哀叹:“河南时岁连凶,斗米二金,人相食,而部檄督饷什急,无所出……令停征。”(《开封府志》)。而更为严重的旱灾发生在晚清光绪三年(1877年),当时全省连续三年大旱,禾苗枯焦,饿殍洪流,华北地区饿死灾民1300多万人,是中国历史上死亡人口最多的一次。而最近的一次大旱发生在抗日战争时的民国31年(1942年),旱、蝗、兵祸,交织肆虐,仅河南一省就饿死三百多万人,当时汜水人李蕤在一篇《豫灾剪影》的通讯中写道:“在洛阳繁华的街市,人会猝然中倒,郑州市两星期中便抬出一千多具死尸。偃师、巩县、汜水、荥阳、广武和广大的黄泛区,每天死亡的人口都以千计。”当时中原区的朱屯村,只有六百多口人,而经过这次“年馑”,共饿死一百多口,外逃三百余人,荆、任、程、郭等七姓人家灭绝。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知道旱灾来临时人们惊慌失措的情景。当时的郑州文人时弘化在一篇《旱风赋》中写道:“……燕啣泥于远渚,乏近水之池塘,洲沚竭而蒲剑萎,陂泽涸而柳丝僵,桐始发而早凋,麦未穗而先黄。父老攒眉于巷口,妇子相顾而悲伤。人有菜色,家无斗粮,顾鸠形而难画,睹鹄面而神怆……”这样的描写仅是对一般旱灾的描述,而史志中所写的“大饥,人相食”几个字包含了多少悲惨的场景,是现代人根本无法想象的。清人焦循在一本《荒年杂诗》集中有一首专门描写“人相食”的诗。他写道:“未死不忍杀,已死不必覆,出我囊中刀,刳彼身上肉。瓦鬴烧枯苗,煎煎半生熟,羸瘠无脂膏,和以山溪蔌,生者如可救,死者亦甘服。此即妻与孥,一嚼一号哭,哭者声未收,满体怎寒缩,少刻气亦绝,又填他人腹。”这样一幅血淋淋的吃人图。今天读来,仍使人惊心动魄、毛骨悚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