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世态万象 上一版3
教授今年28
鱼的味道
螃蟹 猫头鹰和蝙蝠
幸福书
人生好比……
选择心情
开心网的不开心
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你拿什么来应聘
久坐如吸烟般可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教授今年28

2010年1月5日,电子科技大学特聘周涛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他是四川省最年轻的教授。

“天才神童”的离奇童年

1982年4月,周涛出生在成都市一户普通人家里。几个月就会说话,一岁多会下棋、识字,两岁多看连环画,3岁开始打麻将,5岁就能读长篇小说……但是这位“天才神童”的童年相当离奇坎坷。

周涛幼年体弱多病,咳嗽、发烧、关节疼,病痛不断。经常发烧高达40摄氏度,医院曾两次下病危通知书。

上学后,周涛表现出了数学、物理方面的天赋。一次,妈妈买了一个计算器,周涛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玩的东西。于是,他自己给自己出题,计算出结果后,再用计算器核对,周而复始,小周涛乐此不疲。

6岁以前,周涛自学完了小学4年的课程。

逃课“大王”

2000年,周涛从成都七中毕业,进入中国科技大学为拔尖学生专门设立的零零班。从这时开始,周涛更加肆无忌惮地逃课了。

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时,周涛手里捏着一本Pascal语言的教材,找到教授“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老师,请老师为他勾画重点。

老师接过教材看了一眼,对周涛说:“我们学的是C语言。”那一刻,周涛尴尬至极。因为他从未去上过这门课,压根儿就不知道学的什么教材。“老师,能不能借你的教材给我,我上楼去复印一下命令表。”周涛厚着脸皮说。第二天就要考试了,这几乎是最后的“垂死挣扎”。可是,结果却让那位老师大为惊奇:周涛考了95分,全班110多名同学,他名列第一。

逃课分为两种:积极的逃课和消极的逃课。前者逃课是为了比上课更重要的活动,比如为学科竞赛和学术研究腾出时间;后者逃课是为了偷懒、为了玩,比如打游戏、睡懒觉。“我属于前者,我从不打网络游戏。”周涛说。

周涛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参加学科竞赛或者搞自己的学术研究。小学、初中和高中,他都经常逃课。但是,真正名师的课,周涛听得很认真。例如,史济怀教授上的“数学分析”,李尚志教授上的“线性代数”,阮图南教授上的“量子场论”等,“一个领域内的名师上的课,听了会收获很大。”

要“落后” 不要优秀

2007年,他便干了一件令同行匪夷所思的事情。之前,周涛主要从事的是复杂网络的研究,而且已经做到了国内顶尖水平,每年能够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10篇左右的文章,并与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同台作大会报告。就在人人都觉得他会继续在这个方向上前进的时候,周涛突然决定放弃这个轻车熟路的研究方向,转向了“信息物理”。

“如果继续做复杂网络,我可能永远都只是在别人开创的事业上添砖加瓦,原创性贡献不大。我更希望自己参与到一个新学科方向的形成过程中。”

由于计算机知识相对缺乏,他一方面要恶补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努力有所创新。但他最终还是走出了开始阶段的困境,在新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进展。

回首这段经历,周涛感触很深。“人,特别是年轻人必须进入艰苦拼搏的状态,常怀危机感。人的成长过程中肯定是顺境和逆境共存,如果你发现自己很顺利,成长很快,你一定要小心,因为这往往是危险的信号。”

这样的观点也被周涛用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在一个集体中,不要去争取优秀,不要希望成为其中的前5%,只要是前20%就行了。当你比较优秀时,你就应该去尝试在一个更高水平的集体中成为优秀者。

周涛的成长经历恰恰是这一理论的最好注脚。

“语文”比“数学”重要

在上高中之前,周涛对写作和历史很感兴趣,曾经想长大后从事人文方面的工作。在留学期间,每次回国他都会带几十本书到瑞士去,3年下来一共带了300多本,其中大部分是文化书籍,包括历史学家钱穆、作家韩少功的几乎全部作品。

人生来不是做科学家的,是做一个人的。周涛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丝毫不亚于科学研究。在面试一位学生时,他提的问题是:“你认为电子科技大学最让你感到失望的地方是什么?”他认为这样的提问才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起4月初《科幻世界》编辑成功倒戈、社长被停职的事情,周涛的兴致很高:“我曾经在《科幻世界》上发表过小说呢。”周涛很喜欢写作,不过大多数作品都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了写出内心的沉默。他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社评;在象棋比赛中,还拿过安徽省高校赛的个人冠军和团体冠军。

周涛说:“我感觉‘语文’比‘数学’更重要。‘数学’是对符号的认识,成就的是一个人的局部;‘语文’是对文字的认识,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整体。”他认为,人文方面有重大缺陷的人,其发展空间也非常有限。而一个有很强人文素养的人,会“更有力量,更能包容,更柔软,更丰满”。

“有些搞理工的人给人感觉很怪异,那是因为他们看人文的书太少。不注重人文修养的人,一定会非常冷漠,不敏感,不感伤,内心没有柔软的地方。这样的人或许会有成就,但是我不喜欢跟他们打交道。”周涛直言不讳。

学术“牛人”

周涛身高不足1米7,体重刚到50公斤,瘦小得惹人怜爱。短头发,塌鼻梁,牛仔裤,运动鞋,完全一副学生模样,甚至可能会被误认为是低年级的“菜鸟”。这样的形象似乎很难与站在学术金字塔顶端的学术“牛人”联系在一起。

周涛200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年初获瑞士弗里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理论物理),目前主要从事数据挖掘与统计物理的研究。

近5年来,他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美国物理评论》、《新物理学》和《欧洲物理快报》这4种世界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50篇论文。

在学术界一直有这样的说法:论文的优劣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被引用的次数以及被谁引用了,这说明你研究领域的价值所在。周涛的论文被SCI引用超过1300次。

2008年,周涛获《中国物理快报》评出的近5年来最高引用论文奖;同年,他又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该奖项是对在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高奖励之一,同年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只有11名博士生获此殊荣。

如今,周涛是电子科大计算机软件学院国际化软件人才实验班5个学生导师。他认为“教学比科研更重要”,“要让他们走在同龄人的前面,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成员看齐。”   

摘自《教育导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