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风 上一版3
路是无限宽广
裸婚
图片新闻
《张其成讲读<周易>人生智慧》
趣谈中原区村名
春树暮云
心静自然“寿”
图片新闻
舞动云天铸忠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舞动云天铸忠魂

舞动云天铸忠魂

——读李福根《耸入云天的地方》

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幽湖、澄河、沉静的牦牛、灵动的旱獭、漫步的藏野驴、飞奔的藏羚羊……为我们奉上一幅幅撼人心魄的大美景致,让人恍若徜徉画中、醉入梦境。

这就是《耸入云天的地方》不时呈现给我们的人间仙境。然而,因为触摸天际的高原山地,因为变幻莫测的恶劣天气,这美丽的自然景观,却时常被一天四季的温差、骤然而起的风暴、不期而遇的雪崩、倏忽而至的暴雪撕扯得支离破碎。一群守护着边疆哨卡的血性汉子,就在这美丽景观和狰狞自然的夹缝地带,在物资极度匮乏几乎与世隔绝的雪域山口,坚贞地守望着理想,恣肆地燃烧着青春,用超越时空羁绊的执著和奉献,于藏北高原尽处演绎着属于这个群体的英雄故事。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小说中的矛盾与冲突大都体现为人与自然的攻守对抗。那一路的风花雪月,早已褪去浪漫的诗情画意,却用几近残酷的醺然怒放,与漫天遍野的壮士豪情相伴起舞,将冈底斯戍边爱民的凄美画卷一路铺展开去。

在一次次挑战生命极限的对垒中,在一次次超越生理巅峰的决战中,巴托哨卡的官兵们,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舞动云天,播撒赤诚,用莫大的牺牲戍守边防,用生命的接力铸就忠魂。防区巡逻拉练,平定武装叛乱,奔走草原巡诊,搜寻持枪匪徒,雪后救灾抢险,接应运输车队,无不是与残酷自然的奋身搏击,无不是在搏击自然的决战中彰显军民之间、汉藏之间的和谐美好。当暴雪突降,官兵们在齐腰深的大雪里顶着暴风雪开路,以每天十几公里的蜗行向牧民点运送粮草。饿了,啃几口能硌掉牙的冰冻馒头;渴了,吃几口冷彻肺腑的雪团;累了,就躺倒在雪窝子里搭起的帐篷里打个盹。当狂风裹挟着雪瀑裹挟着人群消失在山口尽处,傲立的雪峰突然崩塌,二排长郭双喜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自己却被雪阵瞬间吞噬。粮草保住了,战友安全了,常青谷的墓地里却多出了一座远离故土的坟茔,巴托哨卡的雪山上又增加了一个永远戍边的忠魂。因为大雪封山,新坟没有墓碑,没有铭文。他和此前平叛、运输中牺牲的老战友们一起,用永生的青春驻守高原边陲、东望故园亲人。

边防线上,一字摆开的墓碑镌刻着悲壮,常青谷里,高低不一的红柳述说着忠诚。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锤炼成长,巴托哨卡的人们无论官兵,都以植树的方式,把自己的根脉植入雪山高原,也把自己的眷恋留在冈底斯山。这是一种超越宗教虔诚的庄重仪式,官兵们只要入党、提干、调任、复员,都要亲手在常青谷种下一棵红柳,即使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们,也由后来者代为补种。他们就用这样简单而又特殊的方式,用红色标注牺牲,用绿萌铭记青春,用存在凝聚豪情,用生长延续生命。

生与死,在《耸入云天的地方》已经不具生理特性,而体现为强烈的精神品质。在巴托哨卡官兵的眼里,生与死无一例外地张扬为一种愉悦的体验、一种心灵的超越。官兵们两次遭遇的高原狼患,过程惊心动魄,结果无人顾及;牺牲者明知此去凶险,却奋不顾身,一往无前,只因集体利益固防大局高于一切;幸存者不曾念及自身的存亡,却始终惦记着病重的藏族阿爸,只因军民团结民族亲善是固防之本。还有那个曾经文弱且稍显颓废的城市兵何玉,在艰苦磨炼中强壮体魄,在持续感动中升华思想,却在挖通冰达坂接应运输车队的会师时刻,平静而又欣慰地倒下了……

掩卷而思,因为在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中闪耀的人性光辉,因为用生命筑起的超越民族界限的无间亲情,因为为了理想和团队而舍生忘死的巨大牺牲,让我们渐渐忘记时空阻隔,故事中的巴托哨卡和那许多顶天立地的英雄雕像,已经幻化为一个伟大的精神符号,他们走出雪山,走近我们,于无声处惊醒一个被物欲熏染的羸弱时代。

我们理当永远铭记,共和国还有这样一群抛家别亲远离浮华的年轻人——一代代挺直脊梁抗击风雪、捍卫和平的高原戍边者。天边的他们,是东方强国之梦的护卫者,是你我幸福生活的守望者,更是英雄情结和不屈精神的传承人!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