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路是无限宽广
裸婚
图片新闻
不见黄河心不死
“学不可以已”
《并分天下》
图片新闻
说“媒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学不可以已”

“学不可以已”

高玉成

重读《劝学》,相当于重访旧友,不仅当年的情形历历在目,新的感受也油然而生。

劝人学习,总是因不学才劝的。两千多年前,荀子就开始劝学,说明劝学在当时便是一种需要。之后这篇文章所以被视为经典,除了说明文章本身写得漂亮,也说明劝学的需要从来没有停止过。

人的本性是贪图安逸,躲避艰辛;而学习偏偏是一种艰辛困苦之事。“十年寒窗”、“头悬梁,锥刺股”,说的就是求学之难。另一方面,人对物欲的追求,似乎总是大于求知欲。物欲的追求没有止境,求知欲却常常随着物欲的膨胀而减退。尽管知识改变世界、知识改造人生、知识创造财富的道理谁都明白,但作为一个当事人,战胜人性的弱点却十分困难,所以古往今来,才不停地有人劝学,也不停地有人退学。

我们生活的时代,被称为“知识大爆炸”时代,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当是空前的。但现实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改善知识结构的需要更加紧迫;另一方面坐得住冷板凳、安心读书、长期坚持学习的人却远不够多。学习需要通过外力作用,比如获得学历、领取证书、登堂入室的时候,才能得以维持。且不说普通人耐不住寂寞,即便是学者、教授,抄袭论文的事情也屡见不鲜!知识的“爆炸”,似乎赶不上金钱的震撼;市场经济巨大的物质诱惑,使人心变得格外浮躁,能够安下心来读点书、做点实事的人实在是不如希望的多!

但是,知识推动进步的方向始终没有改变。这首先应当归功于那些立志于知识的研究、推广以及在各岗位上不断地学习创造的人们;他们可能是少数,但他们是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排头兵,是支撑社会发展进步的脊梁。

三十年前,邓小平就号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对于后来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的改革,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学历到手、工作到位、职务升迁之后,应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摆脱外界的喧闹和内心的浮躁,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把学习作为一种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长久坚持下去。这个问题,恐怕不是制度改革或行政手段能解决的;荀子在《劝学》里,从不同角度反复论述的,也是这个问题。或许,以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这个问题已经没有那么复杂了;我们所需要的,可能只是荀子所说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里,我们可以推崇一个好学不倦的典范——毛泽东。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时说过:“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1972年9月,他在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又说:“我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1976年9月初,已经卧床不起、进入生命倒计时的毛泽东,插着鼻饲管、静脉输液管和心电监护线,仍让人用手托着书给他看。当月7日,经过抢救刚苏醒过来的毛泽东,又示意要看一本书;由于发音微弱,工作人员没明白他要看什么书。毛泽东用颤抖的手写下一个“三”字,又用手敲敲木制的床头。工作人员猜出他是要看日本新任首相三木武夫的书,便急忙找来。8日下午四时三十七分,心律不齐、处在弥留中的毛泽东再一次看书,长达三十分钟。之后8个小时,毛泽东溘然长逝。

“学不可以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这一点,毛泽东履行了他的誓言。在领袖的学习精神面前,我们深感羞愧;那些为自己的不学找来的种种理由,更像是难以启齿的借口。或许我们真的需要认真思考一下,该怎样改造我们的学习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