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巩义治理高污染铝石窑
关注民生民情
加快经济发展
新密农民
缝被救灾
登封确保创先争优全覆盖
走出一条飞“蝗”腾达路
公告
公告
公告
公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走出一条飞“蝗”腾达路
荥阳4名大学生村官养蝗虫创业

本报记者 谢 庆 通讯员 赵希金 孙晓磊 文/图

远程教育选中养害虫

谈治豫是荥阳市刘河镇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同时兼任着村里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管理员。他在一次制订收看计划时,无意中看到了一个介绍养殖蝗虫的电教片,让他心中充满了好奇,并开始查找有关蝗虫的资料。得知蝗虫虽然是害虫,但却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食用的时候味道也很鲜美。再加上繁殖速度快,养殖投资少、销路广等优势,市场潜力很大。到河北、山东的蝗虫养殖基地考察后,谈治豫算了一下,要想起到示范作用,大概要建7个大棚,需要资金2万元,土地3亩。刚刚工作的他,哪里能拿出这么多资金?

4个大学生村官共创业

就在他走投无路之际,荥阳大学生村干部QQ群帮了他的忙。同样都是大学生村官的周南、马刘杰、王君峰在QQ群里看到谈治豫在搞蝗虫养殖,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项目,想同谈治豫合作,4个年轻人一拍即合。

他们跑遍镇区附近所有的荒沟荒坡,最终在刘河镇刘河村找到3亩荒地。随后,4个人进行分工,谈治豫负责找木桩,马刘杰负责找竹片和竹竿、王君峰负责找纱网,周南负责找车平整土地。几个人跑遍了荥阳市区和刘河镇,终于凑齐了所需的原材料。下一步就是开始搭棚。他们摸索着前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建第一个大棚时,经过三次返工埋木桩,两次返工扎大棚骨架,大棚终于建起来,他们手上磨出了老茧,蹭出了血泡,可他们却为积累了建棚经验而高兴。

挫折之后再奋起

4人共购进了44万只卵。5月上旬是蝗虫卵孵化的高峰期,可偏偏今年气温偏低,又连绵阴雨,严重影响了卵的孵化,甚至有的出现了发霉变质。经过初步统计,损失有20万只以上。他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而是细心认真地照顾剩下的若虫,这将是他们翻盘的希望。因为等这些若虫长大后,每只母蝗产卵40~80只,多的能达120只,夏蝗损失了,他们还有秋蝗,一样能赚钱。

一龄的蝗虫是极其弱小的,一滴雨水就能砸死一只若虫,一旦要下雨,就要及时地搭上塑料布,如果突然下雨,即使是半夜,他们也要起来冒雨奔往地里。三龄以上的蝗虫食量逐渐增大,为了给蝗虫吃饱吃好,每天早晨、傍晚他们去水库边上割芦苇,每人的手臂上、腿上被芦苇叶划出一道道血痕,又痒又痛,但是他们看到蝗虫大口大口地咀嚼,听着那扇动翅膀的沙沙声,身上的痛痒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再有一个月时间,这第二茬虫就要出售了,一公斤50元,我这里至少有四五百公斤呢,等我们积攒了经验,马上把成熟的技术教给愿意学的群众,大家一起致富!”带着即将成功的喜悦,谈治豫兴奋地对记者说。

图为大学生村官们在饲养蝗虫的大棚中忙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