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俊礼
随着机器“隆隆”的轰鸣声,一粒粒小麦被加工成雪白的面粉后,由货车源源不断地运往农业产业化企业,变成西萨面包、三全或者思念饺子、白象方便面、金星啤酒……一次次转化中,小麦身价不断抬高。这样的升级道路被称为农业产业化。如今,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在我市不断涌现。
昨日,来自市农委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刚刚出炉的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我市37家农企入围,成为我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一个缩影。调查结果还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已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405个;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达289家,其中省级37家、国家级11家;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达108家,占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总数的37.4%,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直接带动本地95万个农户增收致富。
政府扶持 助农企大发展
传统的种养方式,分散、粗放,形不成竞争力,更难以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对此,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思路,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按照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发展农业。我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现代化,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向“一域一业”的转变,产业的集群效应凸显,实现农民、企业和社会“三赢”。
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我市相继制定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通知》、《关于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等文件。
为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我市设立100万元专项资金,对获得驰名商标和国家级、省级著名商标、名牌称号的农产品给予奖励,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名牌农产品。
与此同时,我市还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投入力度,提高园区技术含量,完善园区的高新科学技术示范展示,传承文化和休闲观光功能,全市2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两个进入国家级园区行列,有5个达到省内一流水平。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