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上涨3.3%,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创下了21个月来的新高。
作为关系百姓生活、投资者收益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指标,未来CPI走势如何?“新华视点”记者第一时间约请相关部门的官员和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解析。
食品价格上涨是推手
CPI原本已在五六月间同比涨幅放缓、环比出现下降,缘何7月份反弹?
“CPI同比上涨3.3个百分点中,2.2个百分点是翘尾因素,1.1个百分点是新涨价因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分析,新涨价因素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
7月份CPI反弹存在一定季节因素。全国从南到北天气多变,洪涝灾害严重,造成蔬菜特别是叶类蔬菜价格涨幅较大。猪肉价格上涨明显。此外,7月份我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了11.8%,涨幅也较突出。
目前,食品类价格占CPI的权重在1/3左右,食品价格对CPI举足轻重。7月份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8%,而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仅1.6%。据统计局测算,食品价格上涨对新涨价因素的“贡献”超过75%。
翘尾因素对7月份CPI的走高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7月份CPI同比下降了1.8%,为全年谷底,翘尾因素影响CPI的峰值就出现在今年7月份。也就是说,即便没有任何新涨价因素,今年7月份的CPI同比涨幅也会达到2.2%。
总体仍属温和上涨
作为衡量通胀的核心指标,7月份CPI创下新高使得各界对通胀压力的担心再度上升。怎么看待当前的CPI水平?
“虽然CPI涨幅有所扩大,但仍在市场预期内,总体仍属温和上涨,价格运行基本稳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应当看到,CPI虽然创下21个月来的新高,但这21个月大部分处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和恢复性反弹的时期,CPI整体偏低甚至连续9个月为负值。而且,改革开放以来,百分之三点几的CPI涨幅并不少见。
根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的研究,从历史规律看,CPI的过高上涨主要与经济增长率过快密切相关。当前经济增速适度回落,对CPI调控是非常有利的。
下半年可能稳中略落
未来CPI的走向是人们更为关心的。一方面,CPI中翘尾因素正在减弱,另一方面,食品价格再度出现了上涨。在这一负一正两种力量的交织中,下半年CPI何去何从?
盛来运坦承,CPI后期走势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总的来看,抑制价格上行的因素可能要大于价格上行因素,全年物价基本稳定,实现全年3%左右的调控目标是有基础的。
在抑制价格上行的因素中,除了此前已经提及的经济增速适度回调、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上游价格涨幅放缓和粮食库存充裕之外,翘尾因素在下半年的减弱是非常有利的。
国家统计局测算显示,去年物价前低后高造成的翘尾因素,在今年6、7两个月达到峰值,均为2.2个百分点。8月份的翘尾因素将下降到1.7个百分点,9月份将下降到1.3个百分点。
“受洪灾影响的蔬菜价格上涨不会持续很长,下半年CPI会稳中走低。”张立群认为。根据商务部监测,蔬菜价格已经止涨回落,7月26日至8月1日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下降1%。
■名词解释:
“翘尾”主要是指上年年末的上涨因素,对第二年的影响。又称翘尾因素、翘尾效应等等。其中的“尾”是指年末,“翘”是指上升的曲线。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