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亚洲 通讯员 胡烨 岳金河 文/图
谁也不会想到,曾被评为郑州市青年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的王曙光曾是一位下岗工人,可他下岗不失志,努力拼搏,从饭店经理、宾馆老板成为“果树大王”,留下了鲜为人知的艰苦创业故事。
现年56岁的王曙光原是郑州市一家棉纺织厂的厂长,因1993年单位转产,他下岗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筹资100多万元,在人民路上租了1000多平方米的房子,开了一家饭店,当起了经理。不久,由于市区道路改造,把饭店门前路堵了,生意十分萧条。
面对下岗后的第一个挫折,他没有灰心丧气,又在农业路与南阳路交叉口处,把一个村的旧旅社租来进行装修,办了一个宾馆。同时,他以低廉的价格把部分门面房出租给一家银行,“借鸡下蛋”,互惠互利。宾馆发展迅速,很快形成了洗浴、歌舞厅、旅社等一条龙服务体系,外加有大型停车场,生意“火”了起来。
谁知,2003年农业路要扩宽改造,宾馆被拆掉,王曙光苦心经营10年,已创造价值近400万元的宾馆一夜之间成了泡影。面对第二个挫折,他下岗的妻子郭世香经不住打击,没多久就得了一场重病,住院花了70多万元,加上两个孩子没有工作,一时家中经济陷入困境,难以维持生计。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这时,王曙光得到一条信息,搞旅游生态种植有发展前景。于是,他找朋友借了40多万元,在大河路旁的师家河村承包了58亩盐碱地,决定把土地改良后,以种植水果为主。
为了引进优良水果新品种,王曙光行程3000多公里,先后到山东、辽宁、河北、广东等地的农科院国家果树试验基地考察取经,引进了“美国红提”等水果新品种,把自己的果园取名为“红提园”。以后,他又引进了西欧早熟的“无核黄提”和晚熟的“皇家秋天”等提子新品种。
2004年,王曙光又与河南农大园林系合作,请来专家在果园里试验种植了10亩“黄金水蜜桃”、“豫农2号”等桃子新品种。2008年,这些桃树到了盛果期,果实挂满了枝头,他就采取开园管理新方式,让游客自由采摘,不但给市民近郊游增添了一个好去处,而且给自己增加了可观的收入。他被乡亲们称为“果树大王”,他的果园也被惠济区评为“科技示范园”。
果园形成后,王曙光又动起了脑子,搞多种经营,形成生态产业链,种植养殖互补。他在果园里垒起猪圈,购进百余头猪娃饲养,猪肥料用在果树上,树下种上黄豆、花生、绿豆等,形成了立体种植,他还招收2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当地农民工,帮助他们共同致富,使“红提园”越办越好。
正当王曙光的果园办得红红火火时,2009年6月,因修四环绕城公路,他的果园一下子被“冲”了30多亩。
面对第三次挫折,王曙光并没有被困难压垮,而是在心中谋划着新的发展思路:要在近郊或黄河边租300至500亩地,建设新果园,为郑州市民增添一个郊游休闲的好去处。
图为王曙光在向附近农民介绍种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