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周末聚焦 上一版3
塑仁爱品格 建精神家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塑仁爱品格 建精神家园
——二七区争创中国最具爱心城区活动解读
①二七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到侯寨乡桐树洼村,看望困难党员郭八斤。
②二七区委书记朱是西到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家走“亲戚”,两人亲切拉起家常。
④“一元爱心基金”募捐组走进社区,居民纷纷捐出一元钱,献出一份爱。
③大学路办事处主任阴小强为认助的陕西娃辅导功课。
⑤二七区春晖小学师生诵读《弟子规》,用优秀文化滋养心灵。
捐助35万元,为云南省西蒙县打30多眼“爱心井”。当地群众树爱心碑,不忘中原人民援建深情。

本报记者 安群英 杨学栋 见习记者 刘伟平 实习生 朱媛媛 文 唐 强 图

核心提示

楼高、路宽、车流如织,商业繁华。人们感受城市往往从物质文明开始。但是,一个城市的居民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建立一个温暖和谐的精神家园。

今年5月,二七区启动了争创中国最具爱心城区活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时正新专程到郑参加启动仪式。创建内容包括科级干部每人认助一户困难群众;设立“一元行动”爱心基金,让人人奉献爱心;弘扬传统美德,培植仁爱之根;对口帮扶国家级贫困县等。希望能通过创建活动,为辖区居民营造一个家庭幸福、邻里仁爱、社会和谐的精神家园,提升城区的健康活力,提升城区发展的软实力。

从三年前推出“四个一”民政救助新模式,到今年5月份启动争创“中国最具爱心城区”活动,二七区在开展“政府主导,全员参与”的社会救助模式、培育辖区仁爱文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讨,它就像是一扇窗口,从中可以了解到郑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解读郑州城市的文明和爱心。

科级干部认亲解民忧

“叔叔,给我讲讲这道题怎么做……”周六上午,大学路办事处桃源社区78号院门口摆放着一张课桌,一名13岁的男孩正在写作业,旁边坐着一位戴眼镜文质彬彬的年轻人,温馨的场景让人以为是一对慈爱父子。

家属院的居民都知道,这是大学路办事处主任阴小强在给非亲非故的“陕西娃”辅导作业。孩子叫翟鑫磊,母亲开出租车时被杀害,父亲受惊吓精神失常,他随着打工的舅舅来到郑州生活,办事处特地把他的舅舅安排在家属院看大门,解决了一家人的吃住问题,社区还协调他在辖区学校就读。

今年5月,在二七区开展的科级干部一对一认亲活动中,阴小强与这家人认下了亲戚。他利用周末或者下班时间,为孩子辅导功课,培养孩子坚强健康的性格。

“ 区委书记朱是西是俺的亲戚。”陇海大院病瘫30多年的残疾人高新海给记者介绍自己认的亲戚。他因患病瘫痪在床,大哥患病,父母、二哥相继病逝,陇海大院的街坊邻居30多年细心照顾他。今年端午节,朱是西带着牛奶、米、面、油和慰问金来他家“走亲戚”,他祝新海大哥心情愉快,高新海祝愿二七区发展越来越好,辖区居民的日子越过越甜。

区长王鹏认的亲戚是福华街办事处福华北街社区张家文,80岁高龄的他孤寡一人,双目失明,与弟弟、弟媳三个老人一起生活。王鹏坐在老人身边问长问短,老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了,但政府对孤寡老人的关心,能感觉到。”

走亲戚、帮亲戚,这样的事例在二七区还有很多。80多岁的孤寡老人鲁桂秀是二七区蜜蜂张办事处书记张振国结亲认助的对象。鲁桂秀只有一个30多岁的侄子在外地打工,平日里无人照顾,没有经济来源,靠低保生活。张振国每周都来看望老人,帮她买菜做饭,陪她聊天,鲁大妈夸赞“书记比俺侄子都亲!”二七区民政局局长苏连成认的亲戚是病瘫居民周玉勤,隔一段时间,他就会买好肉菜,到“亲戚”家为她改善生活。

二七区科级干部一对一结对认亲帮扶活动,共有43名县处级党员领导以及全区247名乡镇、街道、局委的主要领导干部分别与孤寡老人、贫困群体结下亲戚,并带动了企业、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到结亲认助活动中。在串亲戚的过程中,他们走访困难群众290余户,解决实际问题200多件。

“一元爱心”人人奉献

捐赠大额资金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但捐赠一元钱帮助他人,却是人人可以表达爱心的方式。

二七区设立了“一元爱心基金”,首先动员辖区党员、机关干部职工每人每月捐出工资中的一元钱,同时引导辖区居民和外来务工者积极参与,捐一元钱,献一份爱;出一份力,暖一片心。让人人都是爱心行动的参与者、受益者、传播者。

“俺也捐一元钱献点爱心”,这是在二七区京广路办事处佛岗建筑工地干活的周口市民张小五的朴素语言,在他的带动下,工地上的外来务工人员纷纷向“一元爱心基金”捐款。

他们的捐赠行动不是偶然的,是二七区浓厚的爱心氛围感染了他们。冬天寒冷时,二七区民政局把市民捐赠的棉衣棉被收集起来,消毒整理好送到工地;炎热夏天,爱心110捐赠救助工作人员又给他们送来清凉油、绿豆汤。在二七区,他们不再是外地人,而是如置身家乡般温暖自然。

“以前都是接受别人的捐助,现在咱也可以帮助别人了!”辖区低保户楚女士,每隔几天就要捐一元钱。她说,一元钱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算什么,但众人把一元钱聚集起来就是很多钱,可以帮助很多人解决困难。

从辖区党员带头捐款,全区机关干部职工每人每月捐出工资中的一元钱,到社区居民、建筑工地、饭店、超市里的外来务工者,快乐地加入到一元钱爱心基金捐款行动中,二七区爱心基金募集金额已达144万余元。这些资金,在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以及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等问题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传递了社会的真情和爱心。

民政部肯定

二七救助模式

一条“爱心110”救助热线,一张覆盖辖区的“爱心110捐赠救助网”、一支“爱心110”志愿者救助队伍、一个“爱心回音壁”,这是二七区民政局推出的“四个一”救助新模式,目的是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奉献爱心、互帮互助”的长效机制,使困难群众的生活更有保障。

自2008年开始,二七区先后在辖区125个社区设立了爱心捐助救助站,开通热线电话,24小时接收群众捐赠和困难群众的救助,随后又在农村15个行政村设立爱心捐赠救助站,形成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救助保障体系,辖区群众闲置不用的衣被、家电等物品,打个电话,捐赠站工作人员就会上门接收。社区居民有困难,签个字就能把所需要的物品领走,捐赠和救助都很方便,真正实现了天天都是捐赠日,天天都是救助日。

为了保证捐赠物品的安全卫生,二七区投资60多万元建立了“爱心110”物资消毒站,消毒站内配备有水洗机、干洗机、消毒机等设备,对市民捐赠的爱心物品进行分类管理和清洗消毒,确保受助群众放心使用。

3000多名爱心志愿者作为爱心大使,把温暖播撒到城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根据特长成立了不同类型的服务小分队,持续对辖区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等困难群体开展关爱活动。

为了保障捐赠工作的公开透明,二七区设立了“爱心回音壁”,对捐赠物品、款项等进行定期公示,将捐赠资金和物品的使用情况及时地反馈给捐赠者,让爱心捐赠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公开透明的跟踪问效系统,让救助者和被救助者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

由单一政府投资救助,到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一种新型社会捐赠体系,二七区推出的“四个一”捐赠救助模式,把救助对象从单纯的低保户、农村特困户,扩展到包括城市三无对象、流浪乞讨者、农村五保户、低收入家庭等所有社会困难群体,救助范围扩展到法律、医疗、就业、致富、子女入学等问题,从根本上构建了一个全民参与的救助体系,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民政部救助司司长米勇生到郑州进行深入调研,对“四个一”救助新模式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二七区的做法走在全国民政救助工作的前列。

弘扬美德

培养仁爱根基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在二七区,家长和孩子一起背诵,社区群众义务讲解《弟子规》的文化现象引起人们热议。 今年5月,二七区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二七人”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讲解传统文化优秀篇目,并积极推动诵读《弟子规》、《论语》、《道德经》活动在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家庭等快乐展开,希望通过传统优秀文化的滋养,塑造仁爱敦厚的居民性格,让城乡居民自觉与美德为友,与文明同行。

二七区还在辖区公共场所、人口密集区域和窗口单位的显著位置,安装一批“仁爱互助”传播设施;在街道两侧、公共游园内建设了一批富有爱心文化内涵的宣传牌,通过仁爱氛围的渲染,在思想中注入仁爱互助文化元素,带动全区群众播撒仁爱之心。

二七区委书记朱是西说,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是均衡的,因各种原因,身边还有一些生活贫困的人,有一些身体残疾的人,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对他们的帮助需要有一个社会保障体系,有一个社会救助体系。辖区开展的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希望爱心城区的创建活动不是一阵风,不流于形式。创建爱心城区始于行政之手的推动,终端却是人们心灵深处绽放的道德之花,在每个人心中生出“仁爱”之根。

发动辖区爱心企业,为甘肃舟曲受灾同胞捐款10万元;与省外国家级贫困县结成对口认助单位,捐款35万元,为云南省西蒙县打30多眼井,解决了今年干旱吃水难的问题;给青海省达日县的农村五保、城市孤老每户捐赠200元。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指导帮助下,二七区共向省外困难地区困难群众捐款90多万元,为省外困难群众送去来自中原大地的关爱。

爱心城区润物无声

争创活动就像无声的细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省会社会学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跟踪研究,他们认为,这是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也是郑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个有力行动。

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张合林说,二七区争创“中国最具爱心城区”,能让辖区树立一个很好的外在形象。辖区经济发展到了一个较高较好的水平,具备了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就应该向提升城区影响力的高度迈进。创建活动能全面展现辖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谐稳定,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前来投资创业。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活动将会得到很好的“放大”效应。

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道兴说,社会需要爱,社会价值就是尚善、行善,二七区创建“中国最具爱心城区”活动有基础、有氛围、有传统,是对尚善价值文化的开发和引导,对全区社会大局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调动全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创建活动,培育了城区居民仁爱精神,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境界,让人们思考怎么帮助别人,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也是对郑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积极贡献。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