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资讯
自然山 泉
“追风”单车去旅行
文化大院“点子多”
郑国渠的由来
廿年寒暑磨一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廿年寒暑磨一剑
——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杨秉森

本报记者 陈扬 万斌

“集百家之形,现独家之韵,真、草、隶、篆,无所不精,楷书清秀、篆书飘逸、隶书浑厚、草书潇洒,刚劲中带显绝。”这是业内人士对杨秉森书法的评价。

杨秉森,新郑城关乡的一位“草根”书法家。记者见到杨秉森时,他正在门前拾掇着菜园。“平时没什么事情就喜欢种种地、写写字。”简单的几个字却描绘出了这位农民的另类喜好。

当说起为什么喜爱书法时,25岁才开始自学书法的杨秉森用四个字回答“意外,幸运”。上世纪80年代,杨秉森在村里供销社上班,农闲时候,供销社门前经常有人打麻将。一日闲来无事,牌摊没凑够人,便有人拉他坐下。“不到一个小时,我身上20多元钱便全部进了别人的口袋,当时心里可不是味儿,站在那拨拉着柜台上的宣纸,想着有这20多元能买多少纸写多少字!就在那么一瞬间,突然有了写毛笔字的念头。”

初学书法,难免会有枯燥之感。“那时候没有老师指导,全凭自己临摹。”杨秉森回忆起过往,也是不胜唏嘘:“那时候也就是有那股劲儿,冬天拿笔不嫌手冷,三伏天汗流浃背不觉得热。一个字的构架,我会推敲上半天,那时是手头有什么字帖就临摹什么,现在想来,我掌握这么多种字体也是那时候奠定的基础吧!”

“不仅会写字,更要学做人。”2010年玉树遭遇地震,杨秉森通过中国爱心工程委员会向玉树灾区捐赠了“情系玉树,支援灾区”的画卷。热衷公益事业,拥有广阔的胸怀,让杨秉森的书法愈发有蓬勃大气之象。

廿年寒暑磨一剑。如今的杨秉森,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书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08年参加了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获得银奖。多幅作品在《当代企业杂志》、《秘书理论与实践杂志》、《青年导报》和香港世界华人企业杂志上发表,并被许多书法爱好者所珍藏。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