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二五”期间行政区划改革将稳妥前行
博士研究生教育变味
是一种教育的失败
最低工资标准仍有上涨空间
多方共建文明 促进交通畅通
“天才”如何通过一个好的制度路径升入大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博士研究生教育变味
是一种教育的失败

博士研究生教育变味

是一种教育的失败

本土博士研究生教育,在种种恶劣条件下已经变味。24日,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周光礼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在武汉面世。该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392份,统计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调查表明,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8月25日《长江日报》)

博士生学出来,除了靠个人的努力,还要靠导师的培养。培养是有培养规律的,最起码需要过程,需要导师付出心血。一个人带47个人,即使是一个好博导,他忙得过来吗?

调查还披露,大多数博士生称导师为老板。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些导师的横向课题100%由学生完成。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成为一些博导为何愿意多招生的原因所在。这是教书育人者的良知丧失了,是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丢弃了师道与尊严。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其结果只能是博士生教育水平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而有的博导浮躁到连学生的论文都不看,学生与他的关系真的像是一种雇佣关系,喊一声老板不就是一种师生关系的反讽吗?

教育家刘道玉认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以充实到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这是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通则。本土博士研究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走向了世界通则的相反。更让人惊奇的是有的人第一学历不过是初中、高中,从未受过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也照样戴上了博士帽。这样的博士是怎么得来的?就一个途径:花钱买。应当说,没有大学的去行政化的深入改革,没有大学的独立精神与学术自由,博士研究生教育变味是谁都能料想到的事情。办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合乎理想的人。如今培养不出合乎理想的人,这样的教育除却变味,还是一种失败。 今 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