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乔普
绿树掩映的中牟县姚家乡西春岗村,一排排整齐的大棚架子里,乡亲们正猫着腰移栽今年的草莓苗。这里是中国十大草莓生产基地之一,大棚旁是一栋栋漂亮的小楼,2009年,西春岗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其中草莓收入就占了80%。这一切,都和一个叫李峰的特殊农民分不开。
1999年,从县农业广播学校毕业后,毅然辞去县城工作返乡务农的李峰从杂志上看到有人在信阳种草莓,亩收入竟达三万元。这个爱琢磨事的年轻人亲自跑去考察,并带回100棵种苗开始试种。
“家里人当时都不愿意,说我瞎折腾。”在质疑声中试种的他毕竟没有经验,本该种八分地的种苗,只种了三分地,再加上扣棚晚,草莓苗受了冻害,只收获了正常产量的一半。
但春节上市的草莓毕竟是稀罕东西,每斤竟然卖到了20元,他没出家门就收入了4000多元。
第二年,他带动了五六家种植户,还招来了小贩儿到棚里收购;第三年,全村建成了18座大棚,知名度高了,竟然发生了小贩儿进棚抢摘、边卖边涨价的现象。
大棚草莓的巨大经济效益轰动了全村,村民们呼啦啦都种起了草莓。
然而丰收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产品的滞销:挎篮上街叫卖的有了,卖不完倒进路沟的也有……
李峰想了两个办法:一是组建草莓专业合作社,二是引进网上销售。
他成立了中牟县第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中牟县春峰草莓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春峰牌草莓商标,所有社员实行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产品的六统一管理。为扩大产品销售市场,他专门购置了一台电脑,开设了草莓销售网站,在中牟农村率先开辟了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渠道,山东东营、辽宁大连、北京、天津和山西晋城等大中城市通过网络争相求购。
如今的西春岗村,家家盖大棚、户户种草莓,全村已经盖起了千余座大棚。在他的带领下,现在中牟县已经有6个乡镇开始发展草莓种植。
李峰是省、市劳动模范,他说他这辈子就一个愿望:让大伙儿都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