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白领心理健康”减压调查
叫停教师收礼 让制度涵养师德
“守贞教育”是一种道德激素
难 行
方舟子遇袭事件的双重悲情
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解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解读

在中原经济区的显性概念中,包含了地域和经济两个方面的涵义,但笔者以为,中原经济区的内涵又并非以上两者能够完全涵盖,还需要从文化意义上讨论中原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

首先,中原文化是维系中原经济区的内在精神素质。从根本上说,“中原”本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指以河南为主及其相邻的黄河流域的周边地区。但几千年的积淀使“中原”二字早已突破了纯粹的地理学范畴,而成为一个集地域、文化、经济、政治等涵义为一体的复合概念,因此文化中原也是“中原”概念的题中应有之意。在中原这个区域范围内,由众多文化个体构成的文化群体历史和现实生存状态,正是中原文化的主要内涵。此一文化圈内的诸多城市(包括河南省内以及周边共三十多个城市)之间,之所以能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区域,既非简单随意的地理聚合,也不是纯粹经济学意义上的彼此勾连,文化上的同一性是维系中原经济区的内在精神素质。这种同一性实际上是制度、价值、精神上的基本一致,是同质文化熏陶下锻造出来的具有一致性的自我认同。这一区域内的人们经历着同一的历史发生过程、拥有着同一的现实发展能力,并对其他文化默默地散发着影响力。这种文化上的浑然一体虽然大多数时候不是显性的存在,但它对中原经济区的内在维系力量却更持久和更坚韧。

其次,对中原文化的区域定位和现代化改造,是发展中原经济区的文化前提。从历史上看,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这个地区文化的影响力扩及中国疆土的大部分区域,甚至成为东南亚地区的普世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妨碍了“中原文化”作为一个地域文化概念的形成,也使人们在提炼中原文化特色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正是“区域”概念的逻辑起点,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是如此。其实,随着中原地区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影响力的下降,“中原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概念。这对发展中原经济区来说反而是个好消息。笔者以为,与其将“中原文化”视为一个功能性的概念,造成它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扩张乃至重叠,不如还原其地域本色,在地域性概念的视野下提炼其特色、构建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其经济潜力。

再说现代化改造问题。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北宋繁荣发达的经济酿造了辉煌的汴京文化,惠泽后世。当代中原文化新的内涵“红旗渠精神”,也是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逐渐铸造成型的。同理,文化的某些问题也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比如:中原文化的内倾性性格往往倾向于内向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较单一,生产特点为自给自足,不像外向性文化下的产业结构更多地注重多元性和商品性。又如:注重人文的中原文化往往满足于资源型产业和初级产品的加工,而重科技的文化则更注重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产品的更新换代……可见文化对经济系统结构形态的深刻影响。因此,必须对中原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如:在延续中原文化精神传统的同时添加新的内容,如上述之“红旗渠精神”等;在保有农业文明特色的基础上引入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为现代农业、工业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经济区域定位提供文化支持等。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中原文化的改造和提升,实现保有传统中原文化精髓的现代化改造,达到“移步不换形”的效果。

第三,中原文化将为改善中原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持。产业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素质和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地区经济模式中,第三产业和文化产业应该占据相当的比例。特别是文化产业是今后发展空间巨大的产业。在这方面,中原经济区有着天然的优势,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古迹众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富集区,还具有文化传播呈接东西和南北的区位优势。区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各级地质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十多处。充分利用区内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原文化应积极提炼地域特色,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三位一体的基础上,配置重组文化资源,发挥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及自然资本联动运作的整体效应及综合效应,实现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的汇通融合,努力打造可以纵横驰骋的中原文化产业链。

总之,在区域概念下,经济和文化本就难解难分。中原经济区既是经济和文化上的客观存在,又需要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断重构和考量,毕竟,漫长的历史要归宿到今天,无限的未来要从今天开始。 范红娟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