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荥阳市老城,一位将军的铜像高高地伫立着,他就是荥阳籍抗战烈士董天知。1940年,年仅29岁的董天知在百团大战中牺牲,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杨尚昆题写挽联:“英气横贯比干岭,壮士常存鸭绿江”。
董天知1911年生于荥阳。早年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并受到党的著名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的影响,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干事兼儿童局书记,从事反帝反封建斗争。1931年被捕入“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受尽敌人的种种酷刑。在政治诱降和死刑威胁面前,他始终大义凛然,忠贞不屈。狱中党支部根据他的表现,于1932年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冬,狱中政治犯50余人,为要求下镣、看报,举行绝食斗争。组织上考虑到董天知长期卧病不起,身体虚弱,决定不让他参加。他坚定表示:“个人生命事小,政治影响事大。”毅然参加绝食斗争。当斗争取得胜利时,董天知已奄奄一息了。
1936年8月,董天知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西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参与领导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和建立山西新军的工作,1937年9月在牺盟会第一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执行委员和抗日救亡先锋总队总队长。他曾率山西各界慰问团到华北前线慰问抗日第29军将士,同年11月起先后任山西抗敌决死第3总队政治主任、第3纵队政治部主任和纵队军政委员会书记(后任政治委员)、山西第5行政区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粉碎了反动军官李冠军策动的军事叛乱,指挥部队在晋南、晋东南配合八路军主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同时,为把新军建设成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董天知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1940年8月,董天知率部参加百团大战。20日在山西潞城王家庄战斗中,掩护部队突围,因寡不敌众,28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
董天知牺牲后,牺盟总会在悼词中称赞他“是最优秀的牺盟领导者,是最优秀的青年模范,是最优秀的青年军事干部”。
本报记者 李 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