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诱惑力的伪造邮件、即时消息或者论坛发布的虚假促销广告是“鱼饵”,“鱼钩”就是构建的虚假网站,即“钓鱼网站”。
数据显示,银行、证券、网上购物、网络游戏和网上电信营业厅是“网络钓鱼”的重灾区。
“钓鱼网站” 来者不善
“本来以为也就是买个山寨机,没想到居然被骗走钱。”最近,小张收到一条QQ促销短信,点击网址链接后进入了一个专售苹果手机的淘宝店铺,店主信誉是钻石级。于是他通过QQ和店主一番讨价还价后下了单。随后对方又发来一个网址链接称可以直接点击付款,说价格又降了一点,并希望小张能多把店铺介绍给朋友。小张也没多想就点了进去,感觉支付页面挺正规的,于是就付了款。没想到十几天后都没收到手机,他赶紧打开收藏的店铺网址,竟显示没有链接!打电话给淘宝网客服,发现根本就没有这个店铺。
“这是非常典型的‘网络钓鱼’式欺诈。”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店铺网站和网银支付页面做得很逼真,但都是虚假的,最后网民支付的钱会存到不法分子自己的账户里去。此类制作仿冒网站、诱导人们上网、窃取用户账号和密码并进行诈骗的行为,都可称为“网络钓鱼”。
据介绍,欧美国家较早出现此类欺诈现象,因为这些国家在线交易、网上购物等服务开展比较早,用户比较多。以前国内网上购物不发达,网站仿冒很少。近两年,国内电子商务发展很快,该类事件越来越多,网络欺诈越演越烈。
数据显示,银行、证券、网上购物、网络游戏和网上电信营业厅是“网络钓鱼”的重灾区。具有诱惑力的伪造邮件、即时消息或者论坛发布的虚假促销广告是“鱼饵”,“鱼钩”就是构建的虚假网站,即“钓鱼网站”。传统的“钓鱼网站”通常仅指假冒银行、假冒邮箱的网站,但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出现,钓鱼网站更成为庞大互联网诈骗中的重要一环。如假冒著名网站销售伪劣商品,假冒支付网站骗取钱财,以及假冒证券网站骗取股民咨询费等。
现有技术无法根治
多数钓鱼网站为逃避相关部门对其监控和取证,生命周期很短,通常一个钓鱼网站在网上的生存时间不超过一个月,有的只存活几天甚至几个小时。
“网络仿冒欺诈成本很低。”专家说,不法分子一次发送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封电子邮件,以10%的概率估算,从网民打开邮件,到点击邮件中的链接到钓鱼网站查看,再到被钓上钩,只要一次有几个人,都是“成功”,而成本也就是几毛钱的网费而已。
传统主流杀毒软件都是采用“网址对比”的方式拦截钓鱼网站:当用户发现一个可疑网站,就通过论坛发帖、邮件、打电话等方式报告杀毒厂商,厂商辨别出钓鱼网站后,把这些网站的URL地址加入到杀毒软件的“黑名单”。当用户去访问某个网站时,杀毒软件将其跟黑名单中的网址进行对比,发现之后对用户发出警告,阻止其访问。
然而,随着“钓鱼网站产业链”的形成,建立一个钓鱼网站只需要几分钟,上述处理方式就显现出了缺陷,只能永远跑在钓鱼网站之后。如果黑客建立一个新的钓鱼网站,那对于现有杀毒软件来讲,它是全新的、未知的,因此不能辨别。
钓鱼网址的仿冒和欺诈类手段,也无一例外地利用了网民“急于发财、急于赚钱、贪便宜”的心理特点,利用“中奖、中大奖”、“发财,买股票、买彩票”等复杂的陷阱,引诱网民上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出现的“钓鱼网站”中,81%是各种各样的中奖骗局。这些骗局会宣称“您在某某举办的抽奖活动中中奖,获得小轿车一辆。领奖前请先交个人所得税……”,诱骗戒心不足的网民上当。
“反钓”需要多方合力
专家说,防范“钓鱼网站”,首先网民不要轻信网上的信息,尤其是泛滥的中奖、促销信息。其次,陌生人发来的邮件不要随意去点。遇到看似真实的邮件,最好先打电话咨询一下,比如网上银行的客服电话等。
从技术层面来看,钓鱼网站与病毒不同,很多钓鱼行为、特征分辨需要人工处理,可能耗费极大的人工成本,小厂商无法承担先期巨大的投入,而且目前能够防范和打击的钓鱼网站只是少部分,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量网民遇到的假购物、假医疗等钓鱼网站威胁问题。
有关专家介绍,在监管层面,对“钓鱼网站”还没有明确的定义,行业内对如何辨别钓鱼网站尚未形成共识。此外,目前的“反钓工作”是分散在各个受害企业中独立进行的,比如工商银行、淘宝、中信证券、腾讯、招商银行等,都设立了自己的“反钓”部门,专门打击钓鱼网站,但他们通常只是针对危害自己的钓鱼网站进行打击,尚未形成合力。 人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