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要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墙体文化”调查
超级网银
超级收费现形太急
尴尬的决策
资助贫困生
不必把人分等
廉政屏保
凭什么能保廉政
“公开疫情会让民众麻木”太荒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郑州“墙体文化”调查
墙头涂鸦文化饱受争议 郑州墙体文化让民受益郑州墙体文化的启示
这是位于京广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传统文化广场。

本报记者 李明德 实习生 兰 翔 文/图

核心提示

绿城郑州,伴随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园林城市。

“满园绿色关不住,拆墙透绿为民造福”,自1997年郑州市实施“拆墙透绿”工程以来,郑州街头的墙体一直伴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而改变着。由最初的拆墙透绿,到墙体涂鸦文化再到今天的文化墙体。这一系列的改变,也展示出了郑州市的发展,更充分体现出了郑州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文化魅力。

如今,畅游在郑州街头,映入人们视线中的那一道道国学文化墙,书法文化墙、国画文化墙成了郑州街头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不少外地来郑州的朋友看到郑州市的文化墙,都纷纷表示:“文化墙不但有效地美化了环境,而且方便了大人和小孩共同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给家长教育子女提供了诸多便利,的确是一项很好的创意。”

拆墙透绿美化家园

13年前,郑州市政府曾经做过一件深得民心的事,那便是拆墙透绿工程。

那是在1997年,郑州市开始主导对园林专业单位实施拆墙透绿。共拆除沿街门店72家,搬迁园内住户136户,迁出非园林单位4家,恢复绿地14万平方米。原来挡眼的酒店房舍,被一片片春意盎然的草坪、一条条迂回曲折的小径、一个个造型别致的园林小品所替代。

接着,市政府又进行了一个大动作,同年9月26日,投资1.5亿元建设的金水河滨河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它像一条玉带镶嵌在市区的版图上。人们步移景移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随后,从1998年起,为了给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城市“客厅”,市政府又投资2600多万元,扩建了绿城广场,新建了经纬、紫荆、文化、裕达、绿茵、文博、航海等7个各具特色的城市广场,新增绿地200余万平方米。

更引人注目的是1999年,市直机关大院的拆墙透绿。一面面围墙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一片片绿色从造型优美的铁栅栏里扑面而来,透出的1.5万平方米的绿色和碧沙岗公园、绿城广场融为一体,徜徉在附近的人们终于领略到了置身于花园城市的惬意。

郑州市的这场“绿色风暴”,刮到了群众心里,绿色使群众看在了眼里,美在了心里。拆墙透绿工程,使郑州市出现了崭新的绿色面貌,成了名副其实的“绿城”。

墙头涂鸦文化饱受争议

“这是啥啊,弄得还花里胡哨的。”站在街头涂鸦墙面前,43岁的张国华眉头紧锁喃喃自语道。他在涂鸦墙前足足驻足了半个小时,愣是没看懂丁点内容,只是觉得在这墙前看久了有点头晕。

其实张国华思想并不算落伍,可是对于这个另类墙的存在他始终弄不明白是咋回事,更不明白在墙上画的人要表达什么意思。

类似这样的墙,郑州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至今有些地方还存在。早在2006年时候,河南省第一面涂鸦墙在郑州市德化步行街建了起来。一时间,涂鸦文化步入了绿城,并伴随着一些涂鸦发烧友的推崇,大有全城风靡趋势。

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家住郑州市桐柏路26号院的居民们。有段时间他们院子的围墙、商品楼外墙壁、楼道内壁上,常被人用自喷漆喷出大幅“另类个性作品”。

通过大家的一番努力寻找,最终居民们寻找到了大作的制造者,同住该小区的一个年轻小伙子王鹏。这个个性十足的涂鸦者在郑州某大学里学服装设计,当大家找到王鹏时他很爽快地承认,院子墙壁上的漆都是他凌晨1点多起来喷上去的。

王鹏最终的引导并未起到很好的效果,唯一让邻居们明白的这只是一种另类艺术。

可是,这种另类艺术在我国至今仍然饱受争议。特别是在城市的墙体上直接涂鸦,更是引起广泛争议。

一位青年艺术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街头涂鸦,不要去禁绝,可为他们划出合法的涂鸦场所,给予一席之地。当然,若在创作涂鸦过程中能融入郑州的风情、典故、人文传说,效果会更好。文化艺术不是朝夕就能打造出来的,需要关注、引领、投入人才,更多的时候甚至包括细节。正是有了这些充满人文魅力的细节,才构成了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

然而,对于这样的另类艺术,一些市民纷纷提出,街头涂鸦我们绝对不欢迎。不美观,也影响市容,毕竟我们是国家级卫生城市。街头涂鸦,还给市容整治带来了不少负担。

涂鸦作为一种潮文化,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然而,它同时又与城市管理存在冲突,因此在我国不少城市都处于明令禁止之列。虽然不少城市推出了“涂鸦墙”,如北京、上海、广州、郑州等。但是,很多涂鸦者往往是超范围进行涂鸦,这使得涂鸦与城市管理之间的矛盾也日显危机。

郑州墙体文化让民受益

改革是深入人心的,但郑州市今年掀起的墙体文化改革不但深入到了群众的心里,更让群众触摸到了强有力的改革脉搏,因为这种惠民改革形式直接挑动了人们的心灵深处。

这种改革在郑州市二七区优显突出。今年6月份二七区开展了多场声势浩大的学习“传统文化热”。在学习中,该区根据自身特色建起了“文化墙”。

“文化墙”的兴起,点燃了整个郑州市的墙体文化。据记者调查采访,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办事处是最先发起的墙体文化实施者。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探索出了利用街头墙体进行宣传教育的模式大力进行改革,把传统文化搬上了郑州市的街头墙体。这种创新模式,不但改变了人们的视觉疲劳,更给绿城增添了浓重的文化品位。

郑州市大学路街道办事处的这一创新模式一出,立刻引起众多机关单位纷纷效仿,掀起了一场“墙体文化风暴”。

郑州市二七区京广路街道办事处在充分学习吸取大学路街道办事处的做法后,根据自己所处的管辖区内情况,大胆进行再次创新改革,建起了多条街道长达近千米的文化墙,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堪称郑州第一文化墙。

采访中,记者漫步在京广路街道办事处的多条道路上,所见之处均展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昔日苍白素面的街头墙体如今画满了各式各样的山水国画,还有些墙体生动形象地画出了二十四节气、竹林七贤图等,并配以赏心悦目的书法文字进行详细解释,让过往的群众不但欣赏了精美的图画,还从中学习到了科普知识。

在充分利用街头墙体进行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京广路街道办事处还不断进行创新延伸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他们提出了“兰为文化”。兰,花中君子也。为,所作所为。“兰为”,即君子之为。该文化汲取了兰花和顺自然,秉操守节、性韧执着、合群相处的优秀品质。通过“兰为文化”的影响,使该办事处形成了“单位比家庭更温暖,工作比家务更愿干,同事比家人更亲密,业成比家兴更泰然”的良好工作氛围。

郑州市二七区京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鲁林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在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不断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学习方法,争取把传统文化送到辖区每位居民生活中,使他们学有其利,学有其用。并且我们还创建起了郑州首个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广场,意在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以圣哲先贤为榜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先人有益教诲,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郑州墙体文化的启示

国画、书法、国学经典及其解读漫画,将一道道围墙装扮得无比绚丽多姿。

如今漫步在郑州市街头随处可见这样的街景。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整治市容环境,郑州市二七区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郑州人”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了文化墙建设,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原文、释义、演绎漫画展示在临街墙面上,让广大市民、青少年儿童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目前,郑州市二七区已在近20个主次干道建起“文化墙”或“文化长廊”4000多米。建成了祥云路孝文化一条街、汝河路民俗节令一条街、红云路民俗风情一条街、兴华街国画一条街、桃源路传统美德一条街等特色街景文化,打造出了数十个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教育阵地。

除了这些较成规模的文化墙之外,很多单位还见缝插针,在闲置围墙、工地围挡等处绘制墙体画、书写传统经典,形成了数量可观、随处可见的小型传统文化学习教育阵地,在扮靓市容环境的同时,也进一步普及了文明礼仪、传承了传统文化。

如今,数量众多的“文化墙”已成为二七辖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文明素质的一项有效载体,吸引了众多城乡居民、青少年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驻足欣赏学习,经常有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手指文化墙,共学国学经典,解读传统美德,“文化墙”助推“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作用已初步显现。不少外地来郑州的朋友看到郑州市的文化墙,都纷纷表示:“文化墙不但有效地美化了环境,而且方便了大人和小孩共同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给家长教育子女提供了诸多便利,的确是一项很好的创意。”

郑州市二七区宣传部副部长张富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些文化墙的建起,不但从视觉上冲击了群众,更从心灵上让群众受到了洗礼。让群众感觉到政府不但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更关注群众的心理。人文的关怀、精神的关怀使更多群众深有体会。我们不但对街头的墙体进行改革,而且还把这种改革延伸成‘楼道改革’、‘院落改革’,使人人感受到政府惠民改革的温情与关怀。”

文化墙的宣传形式,不但直观醒目,而且通俗易懂,使市民群众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文化墙周边成了很多郑州市民夏日休闲、乘凉的好去处,一些老人经常坐在墙边的坐台上纳凉、择菜。一位大妈把择下的剩菜叶用桐树叶包上,生怕掉到地上,她说:“这么漂亮的地方,不能弄脏呀!干净、漂亮,那些胡贴乱画的人也不好意思轻易动手了,好环境谁不想维护呀!”

郑州市二七区委朱是西书记提出:“创造舒适、典雅的墙体文化,创造优美的环境,让郑州市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学习传统文化,践行中华美德,这是党委、政府工作的方向。”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