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汪东兴日记
古画
博古斋
郑地风物
新书架
绿城杂俎
生活随笔
寂静的原野
马世晓书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生活随笔

爷爷的低碳生活

步文芳

爷爷属于最草根的农民,一辈子不识字。我记事的时候,爷爷已经七十五六岁了。翻地、打埂、割麦、种菜、种棉花、打扫猪圈、编柳筐……没有爷爷干不了的活。

爷爷的辛勤劳作,换来的是这样的生活。

爷爷吃饭从不挑拣。有一段时间,家里的晚餐十有八九是水煮面条。妈妈放一把荆芥,撒几颗盐,饭就做好了。爷爷的碗里从不会剩下一颗米粒或半根面条。每当爷爷吃过饭准备离开时,都会满足地说一句:“吃罢了!”

爷爷一年四季的衣服,几乎都是老家的姑姑为他做的。夏天的粗布衣,冬天的棉袄,都出自姑姑的一双巧手,需要置买的衣物很少。一双家做的布鞋,爷爷爱惜着穿,能穿好几年。爷爷走路、干活多了,脚趾将鞋尖磨出一个小洞,他就会拿起针线,小心地缝起来。

爷爷洗脸用的毛巾,是姑姑用织布机织出来的。童年的记忆里,那是红蓝相间的格子毛巾,方寸之间,尽显经纬的密集。毛巾脏了,爷爷就拿到井水里洗一洗。不知洗过多少遍,也不知用了多少年,直到毛巾变薄变软,颜色变浅,直到辨不清红色和蓝色的棉线。很长一段时间,爷爷没用过电灯。先时点煤油灯,后来换成了蜡烛。有时候爷爷会将一些废弃的烛头捡拾回来,重新熔化在一个小铁匣中,插上粗棉线,又能用上一段时日。

想到爷爷的住处,总让我联想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样的诗句。爷爷的居住环境,与800多年前辛弃疾笔下的那对翁媪极其相似。

稻草拾成的茅屋,有四分之一的空间在地面以下。屋内大概比屋外低半米,像我这样的小孩子家,进爷爷的屋子都需要跳起来,蹦进去。整个屋子大约六七平方米,仅能容下一张单人床,一个木箱。夏天的时候,爸爸为爷爷钉了一张厚实的木板,两头用砖块架起来,放在屋外的葡萄架旁。小床的南面是一方池塘,堤岸上除了桃树和花生,就是丛生的野草和嗡嗡的飞虫。夜晚吊上蚊帐,空气中透着清新的凉意。在这里,有水波,有蛙鸣,毫不逊色于宋朝“翁媪”的生活环境。多少个夏夜,忍受不了屋内的酷暑闷热,趁着父母熟睡之际,我光着脚丫,提着鞋子,悄悄地打开柴门,奔向爷爷的天地……

爷爷常年劳作,知足常乐,身体也很硬朗,连感冒发热这样的小病也很少有。80岁后,在农活之余,爷爷会找来一只板凳,跷起二郎腿,脚趾头摇啊摇的,打一个小盹儿,这就是一幅最真实的“农夫悠然图”了。

爷爷85岁去世。忆起爷爷的模样,我首先想到公益广告中那个满脸沟壑的缺水老人,继而想到了“无暴力不抵抗运动”的领袖甘地。然而,我的爷爷不是公益广告中的老人,更不是印度的圣雄。他平生只留下两张照片,一张是身份证。还有一张,是遗照。

我现在明白了,20年后我们所倡导的“低碳生活”,是一个时髦的新秀名词,是更高的文明追求。而20年前爷爷的“低碳生活”,是命运,是无奈接受现实的知足。今天,把爷爷和“低碳”联系在一起,有着莫可名状的辛酸。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