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汪东兴日记
古画
付文灿书
太行秋韵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博古斋

千姿百态的中国民居

冯忠方

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的居室建筑,大多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建筑原材料、经济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修建,因而形成了许多特点鲜明、形式迥异的民居建筑,现介绍几种,以飨读者。

四合院:主要是汉族的一种传统民居,在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的形式,以北京地区的最为典型和完整。标准四合院是一种方形或长方形的,坐北朝南,前院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后院的布局如前院。正房多为长辈住,厢房多为晚辈住,院里栽花植树。

窑洞:西北高原民居建筑。窑洞用石块或砖块砌成,自然坚固;还有一种土窑,在山崖下挖出洞,安上门窑即成。虽造价低廉,却冬暖夏凉。

一颗印:流行于云南、安徽、陕西。形如印鉴,云南的“一颗印”最具代表性。其布局是:前有厅房,后有上房,两侧有厦房。正房与厦房大小高低富于变化,屋面连接处构成四槽,下雨时,雨水顺槽流下,注入院中渗井,或从檐下小沟排出,故称为“四水归堂”。

竹木楼:干栏式竹木楼是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各民族较为普遍的一种民居建筑,其历史相当悠久。云南最为典型的傣族竹楼,一般是由32根柱子支撑,上托起一座竹楼,呈方形,梁、柱、门、窗、墙壁、梯等皆为竹制,顶部覆盖茅草编的草排。适合当地炎热潮湿的气候。竹楼周围有椰林、芭蕉掩映,显得精巧别致。

吊脚楼:亦称半边楼。壮、苗、侗、布依、土家等民族的住宅依山傍水,利用倾斜地势建造,前面一半因地势低,用木柱支撑建成楼房,后面一半地势高,建成平房。

流动毡包:毡包式住房是我国游牧民族的一种居住形式。典型的“蒙古包”多为圆形尖顶,四周用条木结成网状圆壁,上盖用椽子组成伞骨形圆顶,墙壁和房顶覆盖羊毛毡子,故又称“毡包”。这种住房便于拆卸安装,非常适应牧民流动放牧的生活方式。

堡垒式碉房:流行在藏族、羌族和客家人当中。藏族人口多住立方体平顶碉房式住宅,一般为1~3层,高的有五六层。碉房四周多围筑成院落,房顶插经幡;羌族的碉楼高达十余丈,全用不规则的石块加黏土砌成,连石灰都不用,却砌得坚固光滑,经受数百年风雨侵袭和地震摇撼而完好无损,真是建筑史上的一种奇迹。

土楼:福建西南部客家人聚族而居。在山坡河谷用土夯筑成一二米厚楼墙,内建3~5层木结构房子,楼高16~18米,建筑面积数千平方米,中央有一两个篮球场大的天井。全楼只有一个大门,可住三四百人,里面冬暖夏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位官员考察后赞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居民住宅,也是人类住宅史上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