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9版: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红枣”“拜祖”带旺新郑经济
五保老人供养
标准再次提高
故里简讯
两万台农机
战“三秋”
新郑首届高校文化月开幕
开展节前教育
敲响廉政警钟
上级关注
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红枣”“拜祖”带旺新郑经济
拜祖大典誉满全球

本报记者 孙瑞 高凯

金风送爽,黄帝故里新郑弥漫着浓郁的枣香,颗颗红枣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伴随着2010年中华枣乡风情游暨第八届“好想你红枣文化节”的举行,黄帝故里景区、枣乡各处的枣园游人如织。近年来,新郑市借助“新郑红枣”和“黄帝故里”这两张最具人气号召力和战略带动效应的王牌,奏出了一曲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曲。新郑人民在收获着甜蜜大枣的同时,更收获着甜蜜的生活。

小红枣育出大产业

金秋时节打枣忙。“好想你” 红枣科技示范园内一片欢声笑语,红枣饮料、红枣粉、枣片、枣干等红枣系列产品琳琅满目,穿过百米枣文化水雾长廊,便是硕果盈枝的采摘区。来宾们不仅可以亲自在枣园打枣、挖红薯、摘毛豆等,还可以参观不远处的中华枣文化博览中心和“好想你”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领略8000年的红枣文化和现代生产工业的有机结合。这里是红枣的天地,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早就听说了新郑的红枣,趁假期专门带着全家人来打枣,体验农家乐趣。下午我们还要去黄帝故里景区看看,和家人一起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来自山东的王先生满怀喜悦。

新郑种枣拥有80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新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枣产业的发展。黄帝故里人民充分挖掘开发红枣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形成了从科研育种到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新郑红枣产业发展更趋区域化、规模化、科学化,是财政部扶持的“大枣保护基地”。如今,新郑红枣产业的发展,不仅使全国3000万枣农走上了致富道路,而且使我国红枣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红枣种植面积也由400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500万亩,创造的经济效益达280亿元,真可谓“颗颗小红枣,兴兴大产业”。

2008年6月14日,黄帝故里新郑聆听到来自首都北京的特大佳音——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跃然榜上。

强势品牌爆发的强势冲击力已经成为郑州乃至河南人美好的“年度记忆”。连续五年的拜祖大典,每年都有两万多名政要、华侨、华人、明星以及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社团组织、姓氏宗亲会的嘉宾等齐聚新郑。来自新郑市的有关数据表明,自从拜祖大典以来,不仅普通游客接踵而至,人气一年比一年旺盛,而且,政府组团、大型财团、港澳台组团以及影视明星等“高端嘉宾”更是一批又一批、一年多于一年地朝宗中原,寻根拜祖。

怀揣拜祖大典打造的“烫金名片”,新郑吸引了诸多海内外客商到新郑投资创业——2006年拜祖大典期间,与客商签约合作项目36个,总投资额73.2亿元;2007年,共签订投资项目46个,合同总金额103.6亿元;2008年,新郑市一下子就“掂”来资金百亿元,签约项目52个; (下转第二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