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勤学苦练攀高峰
文明溯源头
百场电影进社区
姬水降轩辕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尹春灵 赵锡铭 通讯员 杨东霞

拿起这张老照片,我们看到了当年的情景:30年前,这里堪称新郑市最繁华的流动集贸市场,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买家和卖家,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众人目不暇接,这里就是新郑市的商场街(现商业步行街)。

照片上,临时搭建的篷子构成了步行街的身体。圆拱形的篷子“从头到脚”延伸了好几百米,篷子下面“潜伏”着花样繁多的商品,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用于挂衣服的绳子和竹竿。篷子两边的路面自然而然地成了步行街的“双手”。在这双手上,“动”的痕迹依稀可见:买家骑着或推着自行车三五成群地观看商品、拿着“战利品”返程,卖家推着三轮车“推销商品”、在篷子下面与顾客交谈。照片上的场景“动感十足”,看着它,我们仿佛可以听到讨价还价的声音,可以看到当年商品交易熙熙攘攘的场景。如今头发斑白的魏大爷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当年在这里做生意的故事。

30年前,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经商下海的事例不断增多,37岁的他也不甘示弱念起了“生意经”:“我骑着三轮车拉着衣服来到这,在篷子周围拴上绳子或者撑起竹竿,把衣服挂上去,这样才能让顾客看到商品。等到买东西的人少了,我们还得把之前的‘工作’倒过来做一遍,取衣服、解绳子……那时候,我做生意的钱够我们一家五口人的花销,但就是累,还不方便。”他说,那时候,很多农村人都来到这里“赶会”,每到周六周日,这里都会涌现一次“赶集大潮”。自己平常掏点苦力、卖点嘴皮子就行了,但要是遇到风雪肆虐的恶劣天气,“卖家”都急得团团转,看着被天气“虐待”的衣服急急忙忙收拾。更要命的是,傍晚时碰到不停的雨天时,他们都得在这儿耗到雨停时再回家。

而今,30年后,当我们再次走在这条相同的步行街时,不禁对它今天的“面孔”瞠目结舌:整齐划一的商品房、各具特色的装修、款式多样的商品,店主坐着就可以轻松赚钱,晚上把门锁上就可以回家睡大觉,再也不用担心“变脸”的天气了。魏大爷望着长长的商业步行街说:“今天走在这条街上,还能想起自己当年和买主讨价还价的情景呢。时代变化了,条件也好了,农村人不用大老远地来到这里赶集了,卖家也不用操那么大的心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