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官员“宁自杀不辞职” 是中了什么魔
形神兼备方能“以文化人”
严打囤地如何让重拳落到实处
虚报多得近亿元
“弹性退休”并非特别靠谱
城乡校园为何冷热失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城乡校园为何冷热失衡
城镇“超级大班”频现村村办小学将成为历史 城乡校园失衡窘境有待破解

9月16日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在谈到我省城乡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时,省长郭庚茂指出:“有的城镇学校一个班超过160个人,有的农村学校只有3个老师18个学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孩子也越来越多地跟随父母来到城镇就读,导致城镇中小学“人满为患”,“入学难”的呼声不绝于耳,乡村学校却面临着日益明显的“空心化”困境。如何破解乡村学校“空心化”?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领导层的高度重视,记者也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农村学校日渐“空心化”

9月26日,天刚蒙蒙亮,商城县余集镇杨棚村11岁的小学生雷辉就在家长的催促下起床了。匆忙地扒了几口早饭,他抓起书包就往外跑,因为学校离得远,他需要骑自行车近一个小时去上学。

其实,本村的小学和雷辉家仅有一墙之隔,他却只能舍近求远,去十余里外的邻村的湾塘完全小学就读六年级,这所学校集中了邻近的3个行政村的四年级以上的学生。

杨棚小学原本是一所完全小学,由于生源逐年递减,如今该校成了一个教学点,只设有一到三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在杨棚小学教了20多年书的校长张德享记得,学校所在的村有2000多口人,10年前,这个学校还有200多名学生,目前该校就读的学生却不足80人,最少的班级也就18个人。长此以往,这所小学恐怕难逃“消亡”的命运。

记者在商城县的多所乡村学校走访,发现大多数村子都面临着学生流失、生源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超过200人以上的小学很少,多数学校不足百人,有的学校只剩三四十名学生。一些乡村学校的冷清有些出乎记者的意料,几间教室都空着,学生多的班级也就二十几个人,还算有点学校的样子,学生少的班级只有几个人,三三两两的学生,与空旷的教室显得很不协调。

“空心化”使农村学校陷入恶性循环,余集一中的张忠贤老师说,学生少,拨给学校的经费就少,教学条件很简陋,图书、仪器、体育器材等都没有配备,连买教具都发愁。由于条件差,乡村教师队伍多年来也没有新鲜血液输入,老龄化严重,知识结构陈旧,整体素质偏低,乡村学校里,音乐、美术、体育课都缺少专职教师,造成农村教学质量普遍较低。

农村生源为何锐减?农村的学生都到哪里去了?张忠贤老师分析,一方面是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降低了,生源自然就减少了。再者现在农民普遍外出打工,随着城镇中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出现,一部分小孩就跟随父母到外地上学。

劳务经济的兴起,确实分解了乡村学校的生源。眼下正值秋收季节,记者在我省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信阳市农村看到,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进城打工了,田中干活的多是老人和妇女,人称“6038留守部队”。

随着这些年农民逐渐变得富裕起来,一部分家长有了钱,就更加重视教育,纷纷把孩子送到教育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余集镇曹集村的学生家长吴泽金向记者坦言:我只有一个儿子,农村的学校教育质量太差了,我当然想让孩子上城里的学校。城里的学校都配备了空调、多媒体教学这类设备,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也很多,而在农村,有高级教师的学校也很少。

城镇“超级大班”频现

城镇的中小学和农村的“空心学校”相比,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记者在郑州市区几所中小学了解到,超过60人的班级在郑州市区的中小学中占有很高比例,班级人数超过80人也并非个案,为了避免后排的学生听不清楚,一些老师不得不戴着话筒讲课。而许昌市一中的一个班,竟然有127名学生,被媒体称之为“超级大班”。

“超级大班”不仅存在于郑州、许昌这样的大城市,我省各地城镇中的“超级大班”也层出不穷。

有着165万人口的固始县是我省第一人口大县,走进固始县城的校园,记者发现都是学生爆满,大多数班级都在80人左右,教室里的学生挤得像瓶里的罐头。

在固始县第三中学的教室里,记者看到,一间只有60平方米左右的教室,却挤着80多名学生,学生的课桌已经挨着教室的墙角,学生下课时,碰到其他同学、挂掉书本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场地拥挤不堪,学生下课后没有地方活动。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说,由于人太多,经常被前面的学生挡住视线,看黑板上的字很费劲。

固始县常年外出务工经商者达50万人,是全国第一劳务大县。农民外出打工挣钱之后,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趋之若鹜地把孩子送到固始县城就读。为了挤进县城的名校,很多家长不惜买房子、托熟人、找关系,有的甚至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租房陪读。

在固始县,慈济高中、永和高中,慈济附中、县三中等都是知名度较高的学校。慈济高中工会的朱主席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招收的外地学生也有不少,像信阳淮滨县、安徽霍邱县的学生来到该校就读的就有很多。固始三中初一年级招收了20个班,该校副校长王仁堂介绍说,他们学校招收的新生每个班级多达近90人,学校不得不把学生寝室改作了教室,依旧是“僧多粥少”。

固始县教体局党委书记戴志武告诉记者,随着当地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固始县城的框架不断拉大,城镇居民不断增多,农村学生纷纷转向城区学校就读,农村学校优秀教师也纷纷往城镇调动,导致农村高中几乎都垮掉了,城镇入学压力却日益增大。固始县所在的信阳市教育局的领导曾在会上批评说:“现在的家长都争着把学生往城镇里送,导致师资力量不足,真是误人子弟。”

当地的一位中学校长认为,农村生源减少,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差距过大,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足,缺这少那,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很多优秀教师都待不住,导致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家长们理所当然的要把孩子往城里送。

一份固始县《“十一五”新农村规划建设情况》显示,该县有321所寄宿制中、小学校需要改扩建,有32所教学条件达不到要求的农村薄弱初中需要改造,要改变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不足的状况,需投入资金2.26亿元。然而,固始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解决农村学校建设滞后的问题困难重重,一时是难以解决的。

为控制县城的学生人数,不至于挤破教室,固始县城有些学校只得以高额的借读费作为入学门槛,尽管如此,仍然挡不住农村生源滚滚而来。

村村办小学将成为历史

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中小学生源逐年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乡村学校继续维持“小而散、小而全”的办学形式,既浪费人力、物力,也难以保证教育质量,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乡村“空心学校”的状况,很早就引起省教育部门的关注。早在2006年11月,省教育厅就出台政策,提出用“定点布局”的办法,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我省各地将按照相对集中、规模适度的原则,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适当扩大办学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撤并一些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推进初中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有条件的学校逐步实行寄宿制。在交通不便或距离较远的村保留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逐步形成中心小学、完全小学、教学点相互关联的网络结构。这就意味着,明年如果完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我省将打破村村办小学的“小而全”的历史模式。

城乡校园失衡窘境有待破解

城镇学校“超级大班”频现和农村学校生源不足的双重窘境,已成为我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据省教育厅统计,目前全省城市小学、初中平均班额为57人,县镇小学平均班额55人,初中63人,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有的城镇初中班额甚至超过100人。同时,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生源不足现象,个别农村小学存在着几名教师教十几名各年级学生的情况。

不仅仅是我省,全国很多地方都遇到了农村生源匮乏的尴尬。据教育部统计,10年前,全国中小学总数是60万所左右,现在只有40万所,减少的多是乡村学校。

农村学校由于生源不足无法形成办学规模,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城乡教育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9月16日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省要抓紧研究制定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加快城乡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农村地区要适度集中、规模办学,主动适应城镇化进程。

省长郭庚茂在会上要求,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农村地区要结合人口和生源变动情况,适度集中、规模办学,生源不足的要及时合点并校,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当前,我省各地正在积极调整乡村学校布局,杨棚小学的校长张德享很赞成乡村学校“定点布局”,认为这样可以充分整合教育资源,避免城乡教育资源的浪费。在乡村“空心学校”,由于学生在逐渐减少,教师资源极大地浪费了,“我们这些老师都干了几十年的教学工作,我们也很想把学生教好,课堂教学都是当堂让学生学会,当堂批改作业,像一些城镇学校,有的七八十人一个班,老师根本没有办法用心批改作业。”张德享认为,乡村“空心学校”既不成规模,也难上档次,如果建设几个完整的乡村学校,各种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学校,充分调动乡村教师的积极性,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并不会比城镇学校差。

为了破解当前农村学校的“空心化”的窘境,除了实行“定点布局”,相关配套措施也要完善。有的乡村交通不便,农户居住分散,布局调整后学校实行寄宿制,由此带来了交通、食宿、安全、求学费用增加等新问题。

乡村学校撤并、整合带来的一大问题,就是孩子们上学距离越来越远,多有不便。雷辉的爷爷雷前亮老人不无忧虑地说,孙子天一亮就要出门,骑自行车走十几里去上学。同村有的学生还选择坐摩托、三轮车去上学,他经常为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们的交通安全担心。除了安全隐患外,孩子到几十里外的地方上学,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花销,也会成为农民的一项新负担。

采访中,不少村民表示,解决乡村“空心学校”的难题,不能仅仅简单地一刀切地撤并一些乡村学校,关键在于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一旦城乡学校的差距得到消除,农村的学生就不用舍近求远了,乡村“空心学校”也会重新受欢迎。

虽然很多地方已经对农村学校进行了撤并整合,但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师资水平和教师结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教育界的人士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城乡校园失衡的矛盾,除了要在城镇中建立更多的优质学校外,还要加快农村学校的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让城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这样城乡教育才能和谐发展。

本报记者 余英茂

城镇中小学“人满为患”

乡村学校的学生寥寥无几(资料图片)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