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史海拾珠 上一版3  4下一版
器小
挖兰花
在诗经的芳草里谈场恋爱
做人如炒茶
清朝第一贪官也做正当生意
明代人们怎么通信
宋庆龄手提箱失窃案侦破始末
伟人的儿女情结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明代人们怎么通信

卜正民

早在明代以前很长的历史时间里,中国就是一个书信的世界。那些信件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对此我们现在的人知之甚少。

从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是运用怎样的策略保证信件能够到达目的地。

庄臣元出生于浙江北部的一个商业城镇——南浔镇上一个江南士绅家庭。1603年他经过了四十天的旅途跋涉到北京参加进士考试,第二年金榜题名,谋得一官差,不久因丁母忧归乡。他的内容庞杂的作品,今有抄本传世,其中就包括1603年夏至1605年夏季间在京期间写给儿子的信。

这些信件告诉我们,书信的往来并不是像庄氏希望的那样可以按时送到收信者手里。庄元臣从北京发出的第一封信写于1603年6月15日,信上说他住在崇文门外的阿弥陀佛寺,回信可以寄给吴忠赓府第的张管家转交。在9月14日的信中,他说已于8月26日收到了儿子7月22日的来信(信到北京用了36天)。

直到17世纪60年代,从北京发送私人邮件的第一家商业机构首次取得了专业性称谓,这就是“报坊”,一个新闻发行机构。伴之而生的肯定有商业性新闻出版和商业性书信投递,因为这个报坊不仅要编辑新闻报纸,而且还要把这些报纸运送到各省城售卖。将信件的投递和新闻的定期发送合二为一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在繁忙的江南地区,商业性邮政服务的最早出现也是从17世纪60年代开始的。1663年杭州出版的一本优秀书信集刊登了出版商的一则征稿启事:要求读者将写得好的书信寄给发起出版书信续集的某书坊。后来这本书信续集在1667~1668年间顺利出版了。在1668年的续集中,收入了一封一位女画家写给一位女性诗集编辑人的信,建议有共同兴趣互相邮寄诗作就可以了。出版于1672年的一本诗歌集的序言中有一则类似的通过邮政征稿的启事。编者宣布计划出版第二本诗歌集,希望读者们将他们的诗稿邮递到台州他的家中或所列分布在扬州、北京、南京的四个地址中的任何一个。六年后,第二本诗歌出版了。在另一本出版于1689年的商业性女性诗歌集中,编辑们向来自六个遥远的不同省份的作者表示谢意,感谢她们从天涯海角赐寄诗稿至出版处。

江南的商业邮政网络不仅寄信,而且还寄包裹。住在扬州的一个1588年(万历十六年)的进士在传记中记载,浙江(很可能是杭州)的一个朋友送给他满满一“敝书笥”的书要他代为保管。他将书箱搁置一旁,没有仔细查看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当他浙江的朋友于十年后谢世时,住在扬州的他将书箱通过船运寄给死者的儿子。死者的儿子打开了箱子一看,发现箱底藏着500两银子。传记作者并没有说书箱是由谁、又是怎样运寄到杭州去的。大概他和他的读者们对这些事情并不感兴趣,他们应该非常熟悉如何将一箱子书从扬州船运寄到杭州,只有我们今天的人才对当时的邮寄感到迷茫。

摘自《中外文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