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绿满田畴绘新景 沧海桑田乐丰收
专 版
2
ZHENGZHOU DAILY
ZZRB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绿满田畴绘新景 沧海桑田乐丰收
——郑州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刘俊礼

十月的商都大地处处闪耀着现代农业的光芒:龙头企业红红火火,大棚里培育着高科技含量的蔬菜瓜果,车间里进行着标准化的食品加工,蔬菜检测站就设在田间地头,操纵键盘的农民熟练地谈着产品认证、欧盟标准……土壤、季节、气候已对现代农业没有制约,沃野田畴演绎着现代农业进行曲,农民群众笑意盈盈……农业发达、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农业产业化的无穷魅力在这片热土上尽情绽放,郑州农业人正有力推进着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型……

这是资本与产业的美丽约会!这更是农业产业变革中让人兴奋的—刻!

这是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强力推进科技农业、市场农业、标准农业、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粮食畜牧精深加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品牌,奏响了郑州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乐章,书写了黄土生金的千年神话真实写照。

工业理念发展农业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期以来,分散的经营方式造就了农村特有的品格,广袤的土地上,无数个“家庭细胞”牢固地维系着—种根深蒂固的生产方式。然而,这种束缚土地活力的生产方式已经弊端重重,正等待着大勇大智者去打破,去创新。

郑州的决策者就是—位大勇大智者。

近年来,郑州市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平衡的历史性转变。

市农委主任韩绍林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同时,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深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创新推进机制,深入调整农业结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03.1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42.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4774元增加到2009年的8121元,增长70.1%,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六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郑州制定并实施了《郑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构建都市型、近郊型、远郊型三个农业圈层,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4%。

我市农村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并尝试向产后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转变,用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品牌化的理念来构筑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农民增收的空间不断拓宽,现代农业的“魅力”之果正散发出它独特的“芳香”。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郑州借鉴国内外先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性地选择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为载体,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这种全新业态的核心是在土地流转形成适度规模后,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定位,由投资人对连片土地实行企业化运作,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与规模化水平,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农民实现了到产业工人的转变,投资人实现了到农庄主的转变。相比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这无疑是—场深刻的变革。

农业产业化龙头劲舞

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产品加工产业,把其放在农业的首位。郑州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势在必行。

沐浴着满眼绿色,近日,记者步入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迅速壮大。现在公司主营生猪产品包括商品仔猪、二元种猪、商品肉猪等,禽类产品包括种蛋、鸡苗、肉鸡等,销售市场遍布全国多个省市及地区。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年销售生猪48万头、种蛋8500万枚、鸡苗1200万羽,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型养殖企业,这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成果的一个缩影。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传统农业改造,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的高度,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挂帅,财政、工商、税务、农业、林业、科技、畜牧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郑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用现代工业的理念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坚持“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不断创新思路、创新举措。

近几年,市里相继下发了《关于扶持郑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通知》、《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郑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出台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从2008年起,市财政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额度由原来的500万元追加到1800万元;同时,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对与农户建立起良性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能力强的示范性龙头企业给予奖励;每年设立100万元专项资金,对农产品品牌给予奖励;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启动企业管理人才培训工程。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

如今,我市的一些特色优势产业,正在向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金水区、惠济区的速冻食品,二七区马寨的方便面食品,新郑孟庄的大枣系列产品,中牟的大蒜系列产品等,已形成区域加工业的示范窗口;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初具规模;在邙岭建立10个石榴专业生产示范村,初步形成了长达15公里的邙岭区域性石榴产业带。

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50万元规模以上)有494家,从业人员28125人,销售收入54.4亿元,总产值58.4亿元,增加值14.6亿元,利税4.74亿元。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10家。1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37亿元,直接带动农户29057户、吸纳农村劳动力74666人。2008年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19.48%。

郑州人用工业化的手段,将田野变成了一座座工厂,耕地成为企业的一个个生产车间,农民成了农业车间工人,不但拉长了产业链条,带动了农民增收,而且造就了大量新农民群体。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中,有的农民成为按时上下班的“工人”,有的农户则成为公司的“网络户”,搭乘上了增收的快车。

品牌农业异军突起

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更是品牌的竞争,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为提高企业品牌意识,我市设立100万元专项资金,对获得驰名商标和国家级、省级著名商标、名牌称号的农产品给予奖励,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名牌农产品。

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三全、思念公司的速冻产品,金星啤酒均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新郑奥星的红枣片、博大面业的挂面、云鹤食品公司的水饺等获得“河南省名牌产品”。这些拥有优势品牌产品的龙头企业,通过自身扩张,整合链条,实现了农民致富和产业升级,使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于农业产业化经营,40%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转向国际化经营。

目前,我市培育和壮大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破茧化蝶领舞,与农民互为依存,共生共荣。据统计,河南的速冻食品占据了全国速冻食品市场份额的60%,在全国速冻食品市场中,每10个汤圆中有6个、每10个水饺中有4个出自郑州。主打农村市场的白象集团年产方便面50亿包,成为全国第三大方便面生产企业。

我市龙头企业集聚度显著提高,形成了食品工业集群、饲料工业集群、乳品工业集群、流通产业集群和现代示范园区集群。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共建立各类农产品基地170多万亩,促进了农林牧渔业的区域化布局,带动本地及外地136万农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产品”走出国门赚外汇

“俺公司生产的双孢菇出国了,上了叙利亚人的餐桌。”位于新密市曲梁乡的郑州昌源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丽自豪地说。如今,创汇农业已成为新密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去年,农业出口创汇40.9万美元,实现了该市农业出口创汇零突破。

创汇农业企业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后劲。近年来,我市致力于环境治理,土质、水质、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趋于良好,加之大力推行农业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打造出了蜂蜜、双孢菇、黑芝麻等一大批无公害和名优特新农产品,深受日本、叙利亚等外国客商的青睐。

以上只是我市农业实施标准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剪影。

走在惠济区高新技术农业园里,无论是农业设施、技术水准、作物品种、土壤施肥还是运作模式、管理方式都与传统农业大相径庭,在郑州惠济区黄河农牧场一日光温室内,菜农正在给已挂果的黄瓜喷洒牛奶。这是黄河农牧场最近引进的新技术,这些喝牛奶的蔬菜不日将进入我市的连锁超市。

在郑州现代农业科技园内,还能见到组培室、穴播车间、催芽室、智能温室、微滴灌技术等先进的东西。

以农业生产标准化促使传统农业提档升级。樱桃能卖到几十元一斤,杏和桃子40元1公斤还很抢手,这些反季节水果不出大棚就被预订一空。尝到甜头的巩义市汇鑫农业公司老板王会贤不惜高薪把农业博士请到田间指导管理,靠科技种植使“四季有花、三季有果”变为现实,不仅让市民大饱口福,还带富了众多乡邻。

正是这种标准化生产加工,打造了郑州现代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市依靠龙头企业敲开国际市场大门,农产品年出口7000多万美元。

更为难得的是,2009年来,我市把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去年,市政府安排了3000万元发展设施农业,推广温室大棚,对新建大棚给予造价50%的补贴,目前,以蔬菜瓜果种植为主的大棚设施农业迅速发展,精细蔬菜产业带正在兴起,成为农业结构调整新的亮点。

农民“抱团”闯市场赚大钱

在登封市卢店镇杨岗村无公害蔬菜基地大棚内,175座连片日光大棚里,黄瓜挂满枝头,一畦畦蔬菜青翠欲滴……陪同记者采访的村民栗宗仁介绍,去年8月,他靠政府扶持的6万多元,建起了一座日光温室,种植无公害蔬菜,年收入可达4万元。

杨岗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该村主任申书保说,以前分散经营,村里的蔬菜根本没人要,如今俺村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得到了省市农业部门认定,目前村里的蔬菜整体销售,利润大增。

传统的分散式经营是困扰农业增效的瓶颈之一,而推进组织化生产,则是突破这一瓶颈的“金钥匙”。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近年来,我市引导农民群众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围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兴办各种新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2000年,郑州市就开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帮助、扶持专业生产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组织。

2005年,我市成立了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那一刻起,一部分农民开始摆脱原始的农民形象,不再每天待在烈日下守护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市场经济给了他们更好的发展空间,致富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个遥远的梦。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步摆脱初始的发展模式,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市场,正在向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高层次、高标准合作社发展。上街区老寨河雾云山花椒合作社引进了先进设备,建设包装加工厂,进行产品加工包装,目前已开发杂粮包装产品8个;新郑市惠民大樱桃生产合作社建立樱桃交易市场,吸引了大连、烟台等全国各地的客商洽谈订货,每公斤销售价格平均达25元,产品远销山东、辽宁、吉林、广东等地。登封市嵩东小杂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引导成员调整产品结构,目前合作有香椿、草莓、杏、梨子、桃子、葡萄、核桃和板栗等18个主导品种,已逐步形成 “月月有果品供应,常年有经济效益”的良好局面。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政策引导,我市农业合作社已步入联合发展的轨道。农民开始“抱团”闯市场。2008年4月,荥阳市联合养猪专业合作社成立,养殖户们选择了抱团经营,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们向市场经济要得了更多的利益。

目前,全市共有禽畜、畜牧、花生、蔬菜、果业、奶业、桑蚕7大产业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72个,其中2009年新建合作社160个。全市成员总数为7.9万个,带动农户16万多户,成为带领农民增收的“引擎”。我市的农业合作社模式因此被农业部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

现代畜牧水产业:挑起农民增收大梁

随着2009年我市强力实施沿黄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以来,我市畜牧以安全标准化养殖作为畜牧业发展突破口,通过政策优惠、典型示范等,促进全市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逐步实现升级,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甜头,发展畜牧业,已成为郑州市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产业。我市沿黄地区畜牧业产值去年突破60亿元。

水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三农”以及丰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市农委副主任刘同德告诉记者,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水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大农业中排名第三位的产业,在全省的排名一直居第二位,已成为沿黄县(市)区的优势产业,部分乡镇的支柱产业。水产业还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品种丰富、质优价廉的水产品,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休闲渔业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内容,提升了生活品位。2009年我市共完成水产养殖水面13万亩、水产品产量13.2万吨、产值10.7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6%。现在郑州市水产业产值已经仅次于农业、畜牧业产值而位居第三,成为郑州市农业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观光农业:美了乡村 富了农民

观光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利用或依托农业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水产业等丰富的农业产业、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和农耕文化资源,结合当地农村民间民俗文化和地形地貌特点而开展的一项集生产开发、生态保护、科学普及、技术展示、休闲体验、观光度假为一体的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的边缘性产业。

“利用黄河、林业、花卉、绿地的优势,使之形成亮丽的乡村旅游风景区。”市农委主任韩绍林表示,借助都市农业的发展平台,挖掘、开发农业旅游观光产业的丰富资源,使现代农业特色鲜明。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一带三区”四大组团的观光休闲农业产业,一带是指沿黄观光农业示范带,主要特色在休闲垂钓,渔家餐饮。景点在郑州市北部沿黄河一带,包括金水区的姚桥乡、惠济区的花园口镇、古荥镇等。

花乡农家风情游示范区主要特色在“花”,主要依托郑州花卉苗木中心和西流湖。景点以中原区的须水镇为中心,辐射二七区的马寨镇等。果乡体验风情游示范区主要以二七区的侯寨乡为中心,春天来此赏樱桃,夏天可来吃葡萄。东南部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特色是金鹭鸵鸟园、规划中的潮湖森林公园等,也是个不错的去处。

如今,遍布城郊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农庄,温馨浪漫又意趣无穷的农业体验园,还有漫山遍野的花草扑面而来,芬芳沁肺,这样的画面不是在发达的美国、日本,也不用去古老的西欧,就在咫尺之遥的郑州城郊。

目前,我市农业形成功能齐全、特色明显、布局合理、效益突出、城乡互融的产业格局,年接待游客能力1500万人次,实现观光休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护航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以质量安全建设为根基,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全局。

2003年以来,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把它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投入支持力度。

我市还先后颁布实施了《郑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法规,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两级三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先后实施了蔬菜、猪肉、水产品和水果市场准入制度;投资4761万元建成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流通中心,每年安排1000万元检测经费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如今,市农委在市区101家农产品批发、农(集)贸市场设立检测室,派驻194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每天对市场上纳入市场准入范围的农产品进行检测,严把“三关”:即源头生产关、批发市场入市关、农贸市场检测关。实行“四制”:即基地监测通报制、销售摊位公示制、抽检督察制和市场准入制,有效保障了进入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蔬菜等主要农产品质量水平稳居全国前列,探索出一套符合郑州特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被农业部誉为“郑州模式”在全国推广。

据长期监测数据显示,全市的蔬菜合格率已由2003年监管之初的60%左右升至目前的99%左右,本市生产基地的蔬菜合格率达到了99%以上。

2008年郑州市农委(原市农业局)获得农业部、司法部、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共筑诚信—维护农民消费权益特别贡献奖”。

农机补贴:加速机械化 走上现代化

生产效率低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克服这一制约郑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从2006年开始,各级政府加大了农村农机补贴扶持力度,以期通过补贴推进农机的普及率,提高农机化水平。农业机械化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农业机械化,在我市风生水起。

免耕机、旋耕机、收割机……机声隆隆,农民欢笑。“政补农机”,让郑州的联合收割机甚至作业到了外省。近年来,我市落实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拿出上亿元资金补贴购机农民,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让农民得实惠。

据统计, 随着我市购机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户、企业以及合作社组织等购买农机的积极性空前增长,目前,全市农机保有量达到多台,且每年均以15%的速度递增。2009年,农业机耕水平达68%以上,机收水平达到65%,同比分别增长25%和43%。

生态惠泽公众

2003年,郑州启动森林生态城建设工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7.4亿元,至2008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01.15万亩。市区北部沿黄河大堤成功构筑了一道74公里长、1100米宽的绿色屏障,有效抵御了风沙对市区的侵袭。城市近郊建成五大核心森林组团,基本实现了“森林围城”的规划目标。

2006年,郑州紧锣密鼓启动生态水系建设工程。在科学编制规划的同时,城市河道的疏浚率先展开。规划将城市及周边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河流、湖泊、水库纳入整治范围。 随着推进力度的不断加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贾鲁河、须水河、索须河一期治理工程,潮河治理工程依次竣工。自2006年生态水系规划和建设启动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资19亿元,完成从花园口提灌站提黄河水向市区北部4河渠的输水工程,先后对14条河道渠段进行了大规模生态治理,总长283.02公里,形成河道水面9平方公里。今年4月29日,在市民的翘首期待中,郑州生态水系通水。根据规划,2020年前,建设生态景观,形成人水和谐的河网水系,实现 “水通、水清、水美”。

新农村 新家园

2006年,既是“十一五”的第一个年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我市乡村发生着真实的改变。

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新农村建设工程列入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点工程,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长,2009年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到72亿元,4年累计19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四年来,全市新建农村公路4699公里;解决了112.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建设标准化村卫生所1310所、农村文化大院1355个、700个村的“一场两台”体育设施;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10%,报销封顶线增至5万元;农村低保标准从110元提高到130元,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5%。农民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提高。

建成后的新农村,标准化村卫生所、农民培训场所、文化大院、小游园和体育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村内道路全部硬化,排水管道畅通,垃圾集中收集,四旁绿树花草,夜晚路灯明亮,生活环境如同城市社区一样。

都市型现代农业步履铿锵

展望未来,市农委主任韩绍林豪情满怀:“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和富裕农民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主线,在提升农业生产功能的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的生活、生态和示范等功能和空间,通过城乡间、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互动发展和产业融合,构建要素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农业产业的功能错位有序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城乡融合、和谐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