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以房养老”真的可行吗?
冠军“被大学”的制度性尴尬
明星吹牛也追究
“恐慌性退房”不是“限购令”的错
“国富”转“民富”凸显政府责任
“网络婚介”火热的背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冠军“被大学”的制度性尴尬

今年9月底北体大“冠军班”开课,“首堂课只有三人上课”、“学员不重视、学校炒作”的社会质疑让北体大校方有些措手不及。(《中国青年报》10月17日)

对于奥运冠军、体育明星被大学免试招录、特殊培养的诟病,一直不绝于耳。而北体大“冠军班”被舆论指责,不过是其中之一。不过,在我看来,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水平,给他们退役后的转型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础,特招一些顶尖运动员入大学深造,并非我国独有的现象。给予为了国家荣誉付出了十多年艰辛努力的冠军们一个上学的机会,无可厚非,没必要上纲上线。

我更关心的是:其一,入学的冠军多是现役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任务非常繁重,再加上他们基础教育底子薄,很难顺利完成学业,学到“真本事”,北体大“冠军班”的现状就是例证。其二,自幼进入体制内备战的运动员大量存在,能拿到奥运金牌和成绩顶尖的毕竟是少数,冠军们兴高采烈地走入校园,那些默默无闻的运动员又将情何以堪?冠军“被大学”,大学“被冠军”,还有更多的人“被忽视”。这是制度性的尴尬——折射出体育人才培养制度的错位和体育保障机制的缺失。

冠军们的精神、风采和境遇令人感动,也令人羡慕,他们有努力也有所得。与之相比,也该关注那数以万计的非著名运动员,他们的受教育权和转型机会如何来保障?以此引申,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已经摆在了面前: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应该从单一的举国体制走向多元化。当然,北京奥运会赛场上一些“学生军”的崭露头角,其实已经表明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已经逐步在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途径也逐渐变得多元化、多渠道,政府部门不再是唯一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机构。从这个角度看,除了社会力量和商业力量之外,校园应是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而非镀金的跳板。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在很多国家,高校都是竞技体育人才“产出”的大本营,譬如美国,美国人把体育当做教育的核心,一边上大学一边参加运动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美国的大学生运动员中,不仅有奥运冠军、NBA明星,还有总统、议员、教授、CEO。

体育应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不应是脱节的两元。把很多基础性的竞技体育项目放在校园,加大投入,能解决运动员文化素质低、转型难的问题,也有利于竞技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良性发展。等大学校园开始“产出”奥运冠军、而不仅是特招奥运冠军的时候,我们就真正成了顶尖的体育强国。 陈一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