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群英 聂春洁 通讯员 刘 翠
陇海路手表厂家属院内传出欢快的生日歌,一红衣女子一口气吹灭了生日蜡烛,丈夫在一旁合不拢嘴。这是曾经的一名流浪女过生日的温馨一幕。4年前,郭立红还是一个衣不蔽体、流浪街头的精神病患者,在大学路办事处和新华社区工作人员的帮扶下,她有了家庭和工作,办事处和社区的关爱也一直伴随着她。
43岁的郭立红人开朗,干活勤快,这个社区管辖的家属院,她每天都去打扫。新华社区孙大妈告诉记者,家属院里的人都喜欢郭立红夫妻俩,她的丈夫周天保工作认真,从他来当门卫后,家属院再没丢过东西。郭立红与四年前简直判若两人。郭立红是养女,养母又不幸去世,养父再婚后与继母移居到其他城市,没有父母关爱的郭立红变得自闭、暴躁,1991年开始露宿街头,过着吃剩饭捡破烂的流浪生活。新华社区主任刘琴看到她的遭遇,除了送衣服、鞋子、棉被外,社区从大学路办事处、二七区民政部门筹集来2000多元钱,送郭立红去接受精神治疗,病情好转后,大学路办事处工作人员从老家领来了父母双亡、孤身一人的周天保,帮他们成了亲,两个贫苦流浪的人儿终于有了一个家。
为了帮助这对夫妇解决住宿和收入问题,办事处在手表厂家属院给周天保安排了一份门卫的工作,几平方米大的门卫室就成了他们温暖的小窝。 勤快的周天保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他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社区里不管谁家有事叫他,他都赶快去帮忙。
社区群众也非常喜欢郭立红夫妇,经常主动给她们送衣服、鞋子和食品,每逢节假日,办事处和社区也会送来一些生活用品。前几天,天冷了,办事处还给他们送一台暖风扇。 大学路办事处替郭立红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金,考虑到她的病情,办事处还为她在残联申请了免费医疗救助。现在郭立红每天不闲着,不但帮助周天保做社区里的清洁工作,每天还去社区管辖的其他家属院打扫。最近,经过办事处争取,郭立红被聘为楼院卫生保洁员,每月有了固定收入。
“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一一记得。”只有几平方米的家里,郭立红和丈夫过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