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全市10万青年
将参加成人礼
郑州今年秋粮
总产近87万吨
全省“三优三创”
观摩检查组莅郑
农交会供销两旺
大投入成就“枢纽之城”
比赛周日开打 市民观看免费
武术节开幕式最后一次彩排
进社区时间不长
办实事可真不少
二七广场地区
开始综合整治
持续发展蓄动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持续发展蓄动能
——巩义市竹林镇城乡一体化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袁 勇 赵新蛟 孙志刚

“无工不富”的命题对竹林人来说,最初是从为生存奋争的无数次砥砺中得来的。

世代在土里刨食的竹林人同样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上个世纪70年代,村里500多户人散居于六岭六沟之间,石厚土薄靠天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是常事。70年代中叶竹林办起了耐材厂,到了1982年,竹林村有了耐材厂、机械厂、小煤矿。这三家企业,便是竹林工业的雏形,现任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竹林镇党委书记的赵明恩,就是那时的村党支部书记、耐材厂厂长。

因为村办企业的盈利分红,过年时每家每户竟也能分得几斤大米、三两把花生,这是实实在在发展社队企业带来的好处。受惠于此的村民们意识到:只有发展工业,才有盼头。

时光荏苒,到2009年,竹林经济总值高达31亿元,其中工业经济占了70%。

日前,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考察竹林后盛赞竹林城乡一体化成就:“中央要求的,我在思考的,竹林做到了。”

接受采访时,赵明恩和竹林镇镇长李书转都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工业化带动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为竹林成功实施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动力。

(一)

竹林的工业化道路经历了三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的更替,都是竹林挑战自我、奋发进取的一次超越,都为竹林城镇建设提供了更加充足的财力支持,也为城乡一体发展拓展了新的思路。

1983年6月25日至7月2日七天七夜的干部扩大会议确立了竹林发展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会议明确提出:当干部就要专心致志带领群众致富,不能搞个体经营。在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改革中,竹林的决策者以非凡勇气和胆识,并未简单地一“分”了之,而用统分结合的办法,集中力量大办工业。

在村干部带领大家全力发展集体工业的同时,竹林还鼓励一部分人从事个体经济先富起来。辞去职务的8名村干部,村里特意为他们开了欢送会,每人赠送一条价值60元的毛毯,无偿为他们经营提供场地,并在政策上给予种种便利,激发了他们合法经营、勤劳致富的积极性。1986年,全村个体户和专业户60余家,私营联合体9个,年产值200多万元。

“公”“私”相容,共同发展,成为竹林经济齐飞的双翼。1986年,竹林村生产总值达847万元,人均收入821元,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决策者的睿智走活了整盘棋,一部分有能力有条件的能人率先致富,多数条件差、致富无门的群众在集体的帮助下脱贫,党的富民政策在这里得到精准的诠释。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时候,竹林不失时机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镇”……竹林吸引了不同时期多位党、国家领导人和不计其数的省市领导前来考察,“竹林现象”更成为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

竹林没有陶醉其中,竹林的决策者头脑是清醒的,“经济建设是中心”这根弦从来就没有松过。1987年村两委召开“林场会议”,引导群众克服“小富即安”意识,提出“借鸡下蛋、借梯上楼、借人才发展” ,竹林经济由资源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1987年至1991年,竹林上了十几个新项目,形成以耐火材料为基础、制药行业为龙头的两大产业支柱,1991年年底,19家村办企业产值达6300万元,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产值超5000万元的目标。

(下转第三版①)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