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4只新股明日上市
专家献计献策 做大少林品牌
  优化环境,全民慈善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郑州前三季增值税
入库首破百亿大关
我省大力开展
全民技能培训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专家献计献策 做大少林品牌
——访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 何青龙

专家献计献策 做大少林品牌

建立少林武术搏击竞技规则

——访香港国际功夫总会主席 梁敏滔

探寻少林武术的奥秘

——访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 周伟良

堪称“文化标本”的武术典籍,凤毛麟角的存世专著,林林总总的官私文献,珍贵的民间武术抄本……凭借前人留下的各种“痕迹”,我们可以一窥少林武术的起源和发展足迹。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周伟良一提起少林武术的历史,便滔滔不绝。

“清乾隆年间编纂的《登封县志》和《少林寺志》,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少林武术史不可不读的基本材料。”周伟良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武术理论研究中,武术史学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明清时期随着武术实践和理论的繁荣,武术专著一时纷出,其中不少与少林武术有关。

去过少林寺的人都知道,在少林寺西500米处的塔林,静卧着自唐宋以来的历代少林高僧。每座塔的塔前有塔额,记有僧名及称谓,塔后则多刻有塔铭。其中有的塔铭也是研究少林武术史极为难得的材料。周伟良告诉记者,与少林武术有关的金石材料主要见于碑刻和塔铭两类。

目前,少林寺内留存的《河南府登封县为乞怜分豁丈地均粮以免逃窜事碑》等,则记载了明代少林武僧抗击倭寇的事迹及地方官府对其的呵护,而清代道光二十六年的少林寺《西来堂善碑》,清楚记载了少林僧“昼习经典,夜演武略”的历史事实。

“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先后成立了武术研究中心,少林寺本身也有专门的武术研究院。以高校为龙头的理论研究机构正在不断地加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理论研究对少林武术现实发展的实践和指导作用。”周伟良还透露,明年4月份,一场高规格的少林武术专家学者论坛将在少林寺举行。

本报记者 赵文静

本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李利强 摄

做大做强少林武术文化品牌

——访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岗

“少林武术之所以是中国武术的文化品牌,在于它拥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等诸多特性。”昨日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岗亮出这样的观点。

王岗告诉记者,相对于中国武术其他拳种而言,少林武术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不是简单的拳种和流派可以概括的。“禅武合一”的少林武术,使得其文化内涵延展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范畴和领域,比如儒家文化的道德礼仪,道家文化的无为而治,佛教文化的出世情怀,在少林武术文化中都相得益彰。“天下武功出少林”,中国武术技术体系中的内功与外功、内家与外家、刚猛与柔弱等拳术的特点,在少林武术中形影相随、激荡融合。

“任何能使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区别开来的符号都是品牌或者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和技术体系,构筑出今天少林武术的多元化价值,也凸显出少林武术与其他文化和武术流派的差异性,而这正是它成为中国文化、中华武术国际化知名品牌的不竭动力。”当谈到少林武术的核心内涵时, 王岗如是说。

作为一直关注研究少林武术发展传承的专家学者,王岗对少林文化品牌推广方式也大加赞扬。他认为,通过影视传媒和武术教育产业的开展以及与政治、艺术、旅游产业联姻等成功运作模式,少林武术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从“技艺文化”发展成了“武术文化”,从“国家文化”发展成了“国际文化”,并逐渐成为中国武术的知名文化品牌。

本报记者 宋建巧 成 燕

建议在郑兴办中国武术大学

——访省体育局党组书记 彭德胜

少林武术因棍扬名

——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大力

“本届武术节,在登封举行的声势浩大的迎宾式让人十分震撼,透过巨大场面的背后,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的武术大学,作为禅武文化的发源地,郑州能不能尽快整合资源,办一所中国武术大学?”昨日上午,在少林武术节论文报告会开幕式结束后,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彭德胜向记者鲜明地亮出观点。

从少林武术的发源、传承以及其在海内外的广泛影响谈起,彭德胜重点谈到少林武术的进一步发扬光大。他说,少林武术不仅是河南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市场潜力,亟待深入研究理论,加快推广传承的步伐。其实,如何促进少林武术和谐可持续发展?如何促进少林武术、太极拳等“形体语言”实现国际化、规范化传播与推广,已成为武术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一直在想,少林武术如果可以和教育培训等领域真正联姻,实现武术文化教育规模化、规范化、国际化,不仅对宣传河南、郑州形象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更将促进传统文化在更广泛领域、更深层次的传承与发展。”当谈到建议在郑州兴建中国武术大学的初衷时,彭德胜深有感触地说。

“少林武术节已在郑州成功举办了八届,我由衷地希望,厚重的中原武术文化给大家带来的不仅仅是强大的视觉冲击和震撼,而且要留给我们更多的反思和启迪。我们应该深入想想,武术这张牌我们打的是不是依然不够响,如何利用武术这一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独特平台,推动郑州武术、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发展,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实践。”结束采访时,彭德胜意味深长地说。

本报记者 成燕

在昨日的少林武术节论文报告会上,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大力第一个走上讲台,满怀激情地向大家讲述了少林武术推崇棍法的渊源,不时博得阵阵掌声。演讲结束后,就少林棍起源等问题,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程大力有着丰富的武术历史理论积淀,提起少林武术崇尚棍术的传统,他开门见山地说:“这跟少林棍产生的历史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他具体阐述说,中国武术中的棍术,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达于宋代,元明时期达到顶峰。宋代契丹、女真、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向南侵犯,在作战过程中人们发现,马上作战和步兵破骑兵,棍棒特别好使,《北史·尔朱荣传》中就曾说过“人马逼战,刀不如棒”,从此,棍术开始广泛流行。

“据历史资料可知,少林棍术的产生早于少林拳法,所以产生了少林武术崇尚棍术的传统。少林棍产生的时代,正好处于棍术开始发达的宋、元之后;声名鹊起的年代,也正好是武术大潮澎湃及其他棍术流派蜂拥并出的明代,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当然,这也和少林寺僧侣崇尚佛教‘不杀生’的理念有一定的关系,棍棒属于钝器,相比较刀剑等锐器,杀伤力要小得多。”程大力向记者深入剖析少林棍兴起的缘由。

少林武术最近30年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人质疑少林武术背离了传统,失去了原味。对此,程大力认为:“直到今天,少林武术传统的东西仍是存在的,改变的只是外在表现和承载形式。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延续到现在,并不断发扬光大,就是因为它顺应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有一个不断改造和创造的过程。”

本报记者 宋建巧 赵文静

头发花白,戴着黑框眼镜,身穿运动休闲装,在作专题报告时不时要挥挥拳头,亮几下招数。这个对武术无比热爱的老人,就是香港国际功夫总会主席梁敏滔。

“少林武术真的很厉害啊,如果能尽快解决其竞技标准规范化问题,武术这个项目肯定能进入奥运会,进而在更广阔的范围传播。”昨日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梁敏滔神采奕奕地对记者说。从他递给记者的名片上,你能深刻感受到厚重的武术文化已渗透进他的骨髓。精致的名片上,不仅醒目地印着香港国际功夫总会主席、摔跤国际总会主席、截拳道香港分会副会长三个头衔,还清晰地印着三个社团组织的标识。正是因为怀着对武术的无限挚爱,梁敏滔风尘仆仆地远道而来,和大家一同分享这场盛世空前的武术盛宴。

“少林武术已经拥有很好的产品和品牌影响力,但还缺乏少林武术搏击竞技迈向国际化最关键的游戏规则。在世界搏击竞技武坛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推出多样化搏击竞技项目,建立少林武术搏击竞技规则,争取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梁敏滔告诉记者,武术要想在世界上真正发扬光大,不能仅仅停留在武术表演阶段,而应该建立标准、规范的竞技规则。

当谈及少林武术未来发展方向,梁敏滔满怀信心地说:“中国武术要想同世界武术领域接轨,就必须清晰了解世界武坛新潮流和新规则。我建议,有关部门应利用少林功夫和李小龙功夫两个世界品牌效应的兼容并蓄,以享誉海内外的功夫为品牌,有计划地进行全新包装,逐渐把少林武术培育成新型体育竞技运动。”

本报记者 成 燕

竞技武术正在向奥运靠拢

——访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 何青龙

“一部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影片《少林寺》,不仅震撼和影响了一代人,还将深山名刹少林寺和少林功夫推向世界。”谈到少林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何青龙感慨不已。如今,少林武术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国际化以及产业化,更是让中国功夫蜚声中外。

“天下功夫出少林”是千年历史传承中形成的文化名片,是其厚重文化渗透力的千年积淀。少林武术以风格鲜明、特点突出、内容丰实、文化内涵深厚而享誉中华武坛。近年来,少林武术的发展又迈向了新的台阶,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武术世界化传播等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针对“少林武术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何青龙建议,在全面继承和发扬少林武术优势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少林武术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技术体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丰富少林文化品牌的内涵,为新时期少林武术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坚实的科技支撑。

何青龙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已形成了郑州、武当和沧州三大国际武术节品牌。中国武术协会积极改革推进武术段位制和实施武术会员制,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武术“申奥”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竞技武术创新方面也正积极向奥运会“靠拢”,进一步研究竞技规则,逐步完善和发展竞技武术的赛制。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华武术会更好地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

本报记者 赵文静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