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血凝友谊千秋在
比比谁的技能强
我市环保大练兵
百余绿城家庭
演绎多娇生活
“时尚口罩”
无防菌作用
分类垃圾箱成摆设
呼吁市民文明投放
“磕头帮”又现街头
市民期待加强管理
市容环境卫生曝光台
党员公开接受监督
人人争创星级车长
七里河汽车站
今起迁至货站街
共同唱响中华传统文化之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血凝友谊千秋在
——访抗美援朝老战士刘兴贵

本报记者 陈亚洲 通讯员 胡烨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0周年之际,昨日记者慕名走访了居住在中原区三官庙街道办事处省纺机社区、82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刘兴贵。

“抗美援朝战争虽然过去60年了,但战斗场面的惨烈堪称历史空前,至今仍像刀痕一样,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坎上呀!”只见他打开抽屉,拿出珍藏的集体一等战功证书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三级国际勋章,抚摸着红色封面,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当年炮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场……

1950年,只有22岁的刘兴贵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一个风雨之夜,他和战友们冲过鸭绿江,对敌人发起猛烈进攻。在大水洞阻击战中,刘兴贵所在连只剩下25人,全团伤亡很大,援兵因敌人炮火严密封锁上不来。双方恶战几昼夜,死伤无数。“我4次被敌人打散,在寻找部队途中,看到横尸遍野,有的战士还没有断气,被打断的胳膊和腿部肌肉还在抽动,有的脸削去了半边,还有的死了仍双目怒睁,怀里紧抱着枪……我看到战友们牺牲的惨状,肝胆欲裂,犹如万箭穿心般疼痛。”说到这里,刘老神情凝重,用手帕擦了擦湿润的双眼。

入朝的第一个冬天,志愿军战士穿着单衣,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坚守阵地。尽管战士们拼命地在坚冰上日夜挖战壕、交通沟和防空洞,可刘兴贵连里的战士冻死、冻伤、冻残的比战斗中死的还多。有一天,他和两个班的战友奉命去兵站领粮食,不慎掉入一个雪坑里,战友们赶紧把冻僵的他扒出来,弄到附近朝鲜老乡家的炕上才暖过来。“没有朝鲜老乡和战友们相救,我哪能活到今天呀!”刘老深情地说。

1951年夏天,刘兴贵所在连奉命攻克391高地北峰,他们镇守在离敌人只有6公里的一座无名山上,中间是一大片开阔地,也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上级决定坚决拔掉这个钉子。于是,连里组成战斗小分队,利用夜幕作掩护,悄悄运动到阵地前,待命抢占北峰。敌人探照灯不停地扫射,稍有不慎,就会被敌人发现。

为了试探,敌人打燃烧弹引燃了枯草,熊熊烈火烧到了邱少云身上。战友们示意邱少云滚向旁边的水沟,可他为了保住战友生命和战斗胜利,纹丝不动地“钉”在那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刘兴贵就埋伏在离邱少云只有几十米的炸弹坑坡上。潜伏了6个多小时,总攻开始,万炮齐轰,他和战友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了391高地的北峰。

“血凝友谊千秋在。抗美援朝胜利来之不易,是中朝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是个幸存者,只有把余热奉献给社会,才对得起牺牲的战友啊!”刘兴贵如是说。因此,他退休后一直闲不住,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回忆录,经常到学校、企业、部队、社区等地,义务作光荣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报告,让夕阳生辉。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