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官员快速复出让问责沦为“儿戏”
通胀预期下生活资料涨价应慎之又慎
贫困线标准是穷人的也是富人的
拒买“血房”
“慢生活”离“最着急的地球人”有多远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慢生活”离“最着急的地球人”有多远
“慢生活”风靡全球生活节奏能否慢下来“慢活族”的快与慢

本报记者 余英茂

为求快,都市人往往喜爱“抄近道”

请人吃饭,中国人常说“请慢用”;吃完饭送客,会说“您慢走”。现在,这些成了纯粹的客套话,“慢”成了难得的奢侈。

时下,“速度至上”成了很多中国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人们快餐果腹,行色匆匆,好像永远都在赶时间,觉得互联网永远不够快、前面的车永远太慢、商店付款的队伍永远太长,一直还有好多事没做完……前不久,有媒体惊呼:中国人似乎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

当闲情逸致离我们越来越远,当过劳死、抑郁症、亚健康笼罩职场挥之不去,当不耐烦的情绪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意识到快餐式的生活是粗糙的、缺少乐趣的,于是,“慢生活”离我们有多远?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

“最着急的地球人”

中国人似乎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近日媒体抛出的这一观点,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

对于中国人的着急、不耐烦,持此观点的媒体列举说:中国人爱赶时间,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走高速公路;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能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队总是比我快呢?

既然可以快,就决不能慢,有了比较,就有了烦躁,不耐烦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生活愈现代化,烦躁情绪就愈重。面对这种广泛的“烦躁症”,媒体一边惊叹中国似乎变成了“急之国”,一边困惑: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

媒体列举的这些着急烦躁的众生相,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司空见惯。市民汪帆告诉记者,每天被闹钟叫醒之后,忙得简直像打仗一样,急匆匆洗漱、匆忙地在地摊上吃早餐、急匆匆赶公交车上班,经常就这样“两眼一睁,忙到瞎灯”, 着急上火是常有的事。提起“忙”字,职场人士贾冬冬女士也深感不解:“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自己不知不觉地就变得像鞭子抽打着的陀螺,虽然很累,感觉其实在瞎忙,可是就是慢不下来了!”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人的生活节奏确实越来越快,吃饭、走路都在加速。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调查显示,过去10年来,地球人的步行速度加快了10%,中国人则名列全球步行速度排行榜第四名。

近期,《中国青年报》与新浪网进行的联合调查显示,84%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其中71.1%的人称,“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是让他们着急上火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是不是“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台湾作家李季纹比较分析后认为,如此下定论还为时过早。“急之国”是所有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都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样的现象既发生在日本、印度,也发生在纽约,不能把帽子扣到中国人头上。“急之国”应更名为“急之市”,因为在上海、北京等一二线城市之外的乡村,生活还是悠缓如水的。

与李季纹的观点相佐证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早晨醒来,你做的第一件事,是感受清晨的空气?是慵懒地伸伸腰?还是立刻翻身看看现在几点了?现代都市人多数会选择后者,都市人对生活的抱怨,问题多出在“速度太快”,他们永远都在赶时间,永远觉得时间不够用。

说中国人是“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有失公允,有点“标题党”的意味,河南省社科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认为,着急、不耐烦更多的是“大城市病”在都市人身上的一种反映,越是在大都市,生活节奏就越快,导致大城市里的人们普遍感觉比中小城市的人活得累,这种现象倒是值得我们反思。

“慢生活”风靡全球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言:“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快节奏的生活给现代人带来丰厚物质回报的同时,也带来了心理焦虑、精神疲惫和健康每况愈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思考如何令身心更和谐。

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得都市人习惯于狼吞虎咽,吃饭的速度越来越快。1986年,看到几十名学生坐在广场上快嚼汉堡的场景,意大利记者、美食评论家卡洛·佩特里尼震惊了,他认为:“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正以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们的生命和环境,我们要以慢慢吃为开始,反抗快节奏的生活。”

当他得知罗马著名的西班牙广场附近要新开一家麦当劳快餐时,为了捍卫意大利美食文化,使人们认识到快餐的危害,他发起了“慢餐运动”,组织人聚集到西班牙广场端着传统意大利面食进行抗议,阻止了麦当劳的开张,全球“慢生活”潮流的源头——慢餐运动由此兴起。

1989年,佩特里尼成立了“国际慢餐协会”,该组织以蜗牛为标志,认为快餐毁坏了食物的美味,令人们的味蕾迟钝,加入这个运动的餐厅倡导食客放慢节奏,细嚼慢咽,细细品味,吃出健康。

很快,“慢食”风潮从欧洲席卷全球,国际慢餐协会已发展会员10万多名,遍及100多个国家。慢餐运动还扩展到餐桌之外,让人们不断思考自己的生活,由此发展出一系列的“慢生活”方式。

“世界慢生活日”的创建者贡蒂贾尼就经历了从快到慢的过程。现年63岁的贡蒂贾尼曾在电信、IT等企业工作,虽然收入不菲,但生活紧张且充满压力,“即便度假时也静不下来”。

1999年夏天与家人度假时,贡蒂贾尼突然栽入海中,险些撞上海中的岩石丧命。这一事件让他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妻子说这是身体在警告我必须慢下来”。于是,贡蒂贾尼放慢脚步,走向从容。

2005年,贡蒂贾尼成立了“慢生活艺术”组织,并于2007年2月19日在意大利米兰举办了第一个“世界慢生活日”。此后,“慢生活艺术”组织每年都会在这一天,向大都市里行色匆匆的路人开出自制的“超速罚单”,倡议人们减慢生活节奏,过多地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

慢餐运动提醒人们注重享受佳肴的过程,体味饮食文化,而“慢城”则将“慢”放大到整个生活环境,从而保护地方文化,抗拒伴随全球化而来的同质化和标准化。

1999年10月,在意大利古城奥尔维耶托的一次慢餐活动中,意大利5个小城的市长给“慢城”做出了明确定义,“慢城”运动从此诞生。能够入选“慢城”的地方,要符合汽车限速、发展和使用环保技术、多建设绿地、保持当地特有的风俗文化等55项条件。

“慢城”理念不仅能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创造经济价值。成为“慢城”的意大利小城布拉,失业率下降,悠闲的餐饮、恬然的氛围吸引了大批游客,继而拉动了商业的发展。“慢城”已成为一种旅游资源,使游客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全球已有60多个城市加入了“慢城”运动。

短短几年间,“慢生活”风靡全球,有55个国家、80多万会员加入了“慢生活”运动中,“慢生活协会”、“慢生活俱乐部”等团体层出不穷。“慢生活”渗透到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蜗牛的速度,慢慢吃,慢慢走,慢慢看,慢慢思考,慢慢地享受人生。

生活节奏能否慢下来

毋庸置疑,忙碌的都市人无不渴望拥有从容的生活,我们的生活节奏真的慢不下来吗?

媒体人李静觉得自己的生活像上了发条,已经慢不下来了,“快节奏使生活变得匆忙无味,缺乏诗意,家成了旅馆。很多时候,我也想慢下来,睡到自然醒,再慢悠悠的下厨,做几道菜谱上的饭菜,看几部经典的电影,写几段记录心声的文字……可是,实在是太忙了,没有时间去做这些”。

很多职场人士认为生活节奏是不由自主的,“慢生活”可望而不可即。公司职员贾冬冬坦言:“我刚毕业,正处于事业爬坡阶段,职场竞争比较激烈,不是不想慢下来,生存压力逼着你不得不快。何时不为生计发愁了,才能过上慢生活。”

现代都市人为了梦想废寝忘食,幸福感为什么却渐行渐远呢?金水区一家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张媛认为,很多人已经患了一种“延缓幸福综合征”的心理疾病,全世界每100人中就有40个这种患者。患这种病的人总是忙忙碌碌,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休息时间放在次要位置,身心超负荷运转,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感觉筋疲力尽,焦虑不堪,当然不会感觉幸福。

在记者采访到的市民中,多数认同“慢生活”的理念,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让生活节奏放缓并非易事,慢下来就会感觉心里发慌,特别是年轻人大多有这样的顾虑。

对此,张媛告诉记者,“慢生活”被心理学界公认为是减少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的良方,可以使生活变得更从容。国外一条公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你是想以50迈的速度开到100岁,还是想以100迈的速度开到50岁?”这句话很有哲理,“忙”字左面是心,右面是亡,人太忙了,生活失去平衡,心就死了,许多心理问题的背后都有生活节奏过快的原因。

如何才能放慢生活节奏?张媛给“支招”说:其实也不难,首先是心态要放平,如果人们把欲望降低一点,而不是盲目攀比,别人住豪宅,我有房住就行,别人有车,我有辆代步车也行,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好多烦恼就没有了。再者就是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做“减法”,清理掉不必要的应酬和杂事,张弛有度,不透支健康,让生活更有效率。有道是“风景永远在路上”,追求幸福的脚步越快,错过的风景就越多,不如慢下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细细地品味生活。慢餐、慢工作、慢运动、慢读、慢游、慢情爱、慢休闲,被称为七大慢生活方式,都是简单易行,非常实用的。

“慢活族”的快与慢

慢活族,是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指的是放慢生活节奏,让精神和身心都得到放松的人群。

一个偶然的机会,市民孟晓薇通过一个名为“懒人部落”的QQ群,了解到“慢生活”的概念后,她很快就萌发了“对快的叛逆,对慢的神往”。

作为慢生活的实践者,她辞掉了以前快节奏的工作,换了一份收入不高但压力较小的工作。此后,她坚持骑自行车上班,吃慢餐,做瑜伽这类慢运动,经常品读古诗词、练书法、骑车郊游。虽然要上班还要照顾家庭和孩子,但那种真实地融入生活的感觉,使她活得很自在,朋友们都惊讶于她的潇洒。

放慢生活节拍,细细咀嚼生活,弃快从慢的“慢生活”正在受到都市人推崇,一些商家看出了商机,推出了慢游、慢餐厅、慢茶楼,郑州的很多楼盘也在打造慢生活小区。南阳路上的一家茶楼特意为慢活族推出了包括早餐和午餐的早午餐,服务员告诉记者,很多客人都是慢慢享用早午餐后再品茶、读书,有时一坐就是半天。

有人担心,“慢生活”会不会让人越来越懒惰?对此,颇受慢活族喜爱的缓慢运动网站有句名言:“慢活并不是将每件事都拖得如蜗牛般缓慢,而是希望活在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它是一种平衡,该快则快、能慢则慢,尽量以音乐家所谓的正确的速度来生活。”

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在其主编的《慢生活》一书中,也指出:慢生活不是散漫、杂乱无章,慢生活的本质是尊重自然规律,回归和谐,大事小事很有计划性很周密。慢生活并不代表没有效率,而是如何在慢与快之间取得平衡,寻找适合自己的节奏,达到身心平衡。这样你的生活效率会更高,会活得更精彩。

建筑工程设计师刘涛也是忙碌的上班族,平时工作很忙,接到工程后更要加班加点。然而,了解了“慢生活”的奥妙后,上班时他高效地完成工作,下班后就关掉手机,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悠闲地看书、听音乐、打篮球。虽然工作还是和以前一样忙,但他学会了让从容取代匆忙,心态很淡定,经过慢生活的调节,再回到工作岗位上,感觉精力十分充沛。

刘涛淡然地说,“慢”也需要悟性,成为“慢活族”,其实是一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不求高速,只要从容。

(均为资料图片)

横穿马路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