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4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和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
坚持七个转变 推动科学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坚持七个转变 推动科学发展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发掘和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加强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唯一延续五千多年而没有中断的伟大文化,充分体现了它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以追求和谐为其价值取向,以人际和谐为基础,进而实现群体和谐,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理想。虽然在近代,这种追求、群体认同、中庸和平的和谐文化模式受到个人本位、崇尚竞争的西方文明的冲击,处于劣势的地位,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种族问题、宗教问题、地区冲突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的不断出现和各种矛盾的激化,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群体及群体之间关系等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却日益显现,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反思。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动力,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加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文化修养。今天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广大干部群众加强自身修养和人格锤炼,提升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极大的助推作用。

二、汲取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资源

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要结合二七实际。当前的二七已经进入了“即利弊交织的拐点期、承前启后的关键期、转型提质的攻坚期”,一个拐点、一个关键、一个攻坚,需要全区上下负重拼搏、砥砺奋进、强势突围。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在全区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培养团队精神,倡导艰苦创业、敢于创新的精神,凝全区之心,举全区之力,投身于区委提出的“一二三四五六”总体部署之中。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担当”精神。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人的“担当”精神,儒家讲人生要“立德、立功、立言”,道家讲“无为而为”,佛教讲“普度众生”,无一不是从践履的角度来强调人的责任。这种“担当”精神是值得我们提倡的。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进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志不强者智不达”,强调“志当存高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弘扬的都是一种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出发点,是一种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书于殷商时期的《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就是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要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和为贵”,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修身”精神。道德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弥足珍贵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修养问题。

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以传承为精髓,体会优秀文化。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工作来抓,积极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构建和谐二七”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引导、舆论宣传等手段,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在党员干部中认真开展传统文化专题学习活动,把祖国优秀传统道德,如《论语》、《礼经》、《弟子规》等进行概括提炼,并赋予新的内涵,作为干部教育的补充教材。在中小学校,将国学经典导读活动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推进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精选《弟子规》、《千家诗》、《论语》、《大学》等作为校本科教材,让学生诵读、吟唱,积极营造了浓厚的诵读经典之风。

以特色为推手,丰富活动内涵。利用各种传统节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各种别开生面的活动,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组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我们的节日”活动,体现民族文化和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注重提升文化内涵。

以创新为主导,适应时代需求。一是赋予时代内涵。按照时代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进行现代性转换。结合文明家庭创建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十佳孝星”、“五好文明家庭”、“孝顺之家”创评等多种活动,不断拓展传统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孝敬老人,就是尊重明天的自己”、“和谐从孝敬开始”等新孝敬观。二是创新表现样式。通过创作“一本书、一首歌、一台戏、一盘牒、一幅画”等,运用现代技术,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既具有娱乐价值又具有教育意义的现代文学、戏剧、动漫作品。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专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重点宣传。

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文化不知孕育了多少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实业家……有多少杰出的炎黄子孙受到它的熏陶;与此同时中华儿女们又不断地浓墨重彩,为其增添辉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如长江、黄河,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今天,从个人修养到精神文明建设,如果割断历史,抛弃优秀传统文化,便无异于离开我们脚下的黄土。作为现代人,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是知识结构方面的一种缺陷,也难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大的发展。我们坚信,只要打开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宝库的大门,人们就一定会被它的魅力所吸引,被它的伟力所震撼。

(作者系中共二七区委常委 宣传部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筑牢思想道德根基

王鲁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是新形势下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举措。作为县市一级,要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必须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紧紧围绕“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加快”上下工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成效。

要解放思想,用思想观念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新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总体要求上,坚持“全党抓经济、全民抓创业、关键上项目、努力创环境、党建作保障”;在基本思路上,“强化中心城区、建设现代新城,发展新型工业、打造特色板块,发挥文化优势、繁荣商贸物流,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持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把新郑建设成为拥有区域产业特色、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文明和谐环境、宜于创业居住的现代新城;在打造特色产业上,做优做实食品产业、做精做细煤炭产业、做大做强纺织产业、做深做好烟草产业、做足做够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载体上,依托“一个中心、三大板块”的布局,加快形成“新城区、新板块、新社区”三大载体。

要全民创业,用创业主体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新郑,我们提出把全民创业作为工作主线,通过出台30条意见,坚持“五鼓励、一支持”(鼓励各种形式的创业、鼓励各类人员积极创业、鼓励民营企业家及个体工商户创办企业、鼓励企业做强做大、鼓励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引进来”创业),培育创业主体;坚持“五放宽、一实行”(放宽投资创业领域、放宽准入条件限制、放宽名称登记限制、放宽经营场所限制、放宽前置审批限制,实行试营业制度),降低创业门槛,形成了“干部干事业、能人办企业、群众创家业”的热潮,有力地推动了跨越式发展,带动了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带动了各项事业的全面繁荣,获得了全国全面小康示范县市、全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等荣誉称号。

要育强载体,用城乡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带动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强化以区域为单位的综合开发,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集中力量推动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新郑作为全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试点市,坚持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通过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和基础设施对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临空、临郑、临煤三大板块为支撑的“一个中心、三大板块”发展格局。要围绕融入大郑州、建设机场城市,按照“两年打基础、四年出形象、六年成规模、八到十年建新区”的目标,加快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集综合交通枢纽、贸易和物流中心、经济发动机、区域就业中心和财富中心于一体的多元综合体,靠新区的辐射带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按照“五统一、一加强”(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对外招商、统一项目协调、统一管理模式,加强组织领导)的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板块功能,促进区域合作和市场扩张,以更高的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加灵活的政策,增强对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使“三大板块”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要内外互动,用招商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始终是加快发展的希望所在、出路所在。近年来,新郑牢牢抓住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大力推行“百名领导干部联系百家工业企业、协调百项重点工程、新招百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企业和项目”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定区域、定行业(协会)、定企业、定人员“四定”专业招商和产业补链招商等活动,先后引进了中石油、中石化、中储粮、福建达利集团和香港华润集团、锦艺集团等规模型、科技型、税源型项目465个,到位资金266亿元,8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仅庚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期间,就签订投资项目58个,合同总金额达131.6亿元。

要培育特色,用产业提升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产业是一个地方加速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与后劲所在。要抢抓市场先机,把育强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集聚资源要素,推动已落地项目达产增效,着力引进培育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特色更亮、品牌更响的产业集群。新郑经过多年的发展,食品、烟草、煤炭、纺织及现代服务业的总量已占全市经济的半壁河山,市场前景广阔,活力后劲充足。在产业发展理念上,要树立一个观点: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

要改善民生,用生活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的是发展路径,创造的是崭新生活。近年来,新郑市坚持从就业再就业、基础设施建设、老年人、少年儿童、弱势群体和信访安全稳定等方面入手惠民生,全面推行全市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城乡公交车,全面免除职业高中新郑籍学生学杂费,全面实施村村通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工程,使城乡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集体等称号。

要提高能力,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领导班子是关键,干部队伍是骨干。近年来,新郑市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抓作风促落实,在党员干部中大兴学习之风、调研之风、创新之风、实干之风、廉洁之风,深入实施“三个九万人培训计划”,专题举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培训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发展、推动创业、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的能力。

(作者系中共新郑市委书记)

坚持七个转变 推动科学发展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吴忠华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