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度没有说这次攻击遵化的明军有多少。既然是从北京来的,肯定是来者不善。皇太极担心遵化失守,决定亲自带兵支援遵化,阻止这股明军。
皇太极赶到遵化后发现,从北京来的明军,共8营,驻扎遵化城下,营外都竖着栅栏。
八旗军入关以后,已经拥有了缴获的、投降明军带来的大炮,并组成自己的炮队。皇太极命令炮队向明军营中开炮,他骑马跑到附近的南岗上,居高观察明营的情况。
这股明军的主帅是谁?是明政府的兵部侍郎刘之纶。
这不是明政府的正规军,而是刘之纶私募的杂牌军。
皇太极率兵包围北京,袁崇焕下狱,满桂、孙祖寿战死,八旗军在京东肆意占领明政府的领土。整个大明圈子里,人人畏战,害怕崇祯把自己派到前线,充当明政府的炮灰。
这时,一心想报答崇祯赏识之恩的刘之纶,主动请缨。可是,他既不是东林党圈子里的人,也不是阉党圈子里的人,乃是崇祯一时心血来潮,从基层拎上来的乡巴佬。崇祯虽然送给他一个有职无权的兵部右侍郎,送完之后,再也没提这个人、这件事。
崇祯送官,就像送帽子一样容易。大明圈子里的人,对此心知肚明。
在明政府圈子里,每个人对抗满话题,都是忌讳莫深。只要崇祯不提,两个圈子里的人,谁都不愿意提。大家盼着,皇太极折腾够了,抢足了,就会回到沈阳去,他们便可以继续过他们花天酒地的日子。
八旗军从北京撤走,让崇祯松了一口气。他现在考虑最多的,不是满洲人,而是狱中的袁崇焕,还有东林党圈子里支持袁崇焕的人。
崇祯身边阉党圈子里的人,更不会考虑皇太极。他们一致在琢磨,如何把朝中掌权的东林党人赶尽杀绝,由阉党圈子里的人取而代之。
刘之纶提出,要出兵解救敌占区的老百姓,是重要的事。但是,对崇祯、阉党圈子里的人来说,那是重要但不需要的事。
作为明政府的老大,崇祯对刘之纶的建议,口头表示支持。
抗满,得势的阉党圈子里的人,他们不提,也不想让别人提。他们拿后金兵没办法,也不想让别人有想法。
刘之纶前去支援永平,自然需要军队。作为兵部侍郎,他要求兵部给他派点京兵,兵部找借口说北京更需要军队,不能给他派人。他又要求兵部给他派川兵,兵部说四川地区农民叛乱,也来不了。
一心想做出成绩的刘之纶,作为大明圈子里的新人,根本不了解领导和同事的意图。在政府不支持的情况下,他居然想出自己招募军队的办法。不过,这也是一个办法,因为战争、灾荒的原因,要饭的,逃难的,军队被打烂的,北京城里有很多。
当兵,管吃住,对于为一顿饭发愁的人,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参军,有50%的概率会战死,不参军,100%会饿死。
刘之纶很轻松地招募到1万多人。有带兵经验的,封为副将;有打仗经验的,封为游击和都司,共16人。他把这1万多人,编成8个营。由于立功心切,刘之纶率领这支未经训练过的杂牌部队,冒着雨雪,誓师东征。
部队来到通州,刘之纶请求通州守将开城门,让他的部队进城休息。通州守将根本不给刘之纶面子,不许他的军队入城。
在一个圈子里,大家都不想干的事,一个人冒出来,非得去干,是绝对违反圈子潜规则的。别说得到圈子里的人支持,他们不拆台不使绊子,就已经不错了。
刘之纶,不属于任何圈子,自然不懂圈子里的潜规则,吃苦受罪倒霉,是正常的。
这时,天气进一步恶化,先下大雨,后下大雪,异常的寒冷。刘之纶的士兵,进不了通州城,只好到城外的古庙里躲避风雪,生火取暖。
别看没人支持刘之纶东征,但是,刘之纶带着他私募的军队一上路,关注他的人就多了。没人说通州守将不配合的事,绝对有人关注刘之纶的军队夜宿古庙的事。这事很快就被捅到崇祯那里,被说成刘之纶贪生怕死,逗留不前。
崇祯很生气,命令刘之纶部继续前进,不得逗留。
刘之纶不敢怠慢,带着人马赶到蓟州城下扎营。他得知,驻守遵化的后金兵和明伪军,号称有10万众,就算打个三折,也有三万训练有素的正规部队,而他只有一万多刚刚拼凑而成、未经训练的杂牌部队,根本不是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