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风 上一版3
28
12
蜜蜂杂说
《北京朝酒晚舞》
朝向尘埃的努力
古代的“人口普查”
茂林修竹别样情
李尊武书法
王继兴摄影并诗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茂林修竹别样情

茂林修竹别样情

博爱县境内的青天河,素有“北方三峡”之称。时值秋末,两岸林木依然葱茏,遍山红叶尤为迷人。乘船逆流而上,时而可见水鸟泛凫,几只猕猴岸边追逐。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令人心旷神怡。

青天河位于太行山南麓,从悬崖峭壁山涧穿过。据介绍,历史上这一带气候温和湿润,灌木竹林遍布,曾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隐居之地。因而,这里的厚重历史、文化,生态自然环境,使参加省杂文学会博爱年会的文友们颇感兴趣。

所谓“竹林七贤”,是三国魏晋时的名人志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魏末晋初,由于他们对司马氏集团不满,经常集聚竹林之下,肆意畅饮,高谈纵论。他们之所以隐居于太行山麓,一是为了避祸,借隐居来远离政治斗争漩涡,二是“七贤”中的嵇康、向秀、山涛皆居山阳即修武一带,地理位置比较适中。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尤其是竹林甚多。竹者为儒生喜爱的“岁寒三友”之一,选择竹林聚会,寓有君子崇尚修竹、耿直持节之意。

“竹林七贤”的聚会形式,就像当今的“沙龙”,但并非像有人著文戏谑的那样:“吃饱了没事在竹林那儿聚众喝喝闷酒,发发牢骚,骂骂当朝,可能也会侃侃女人,聊聊风月。” 历史学家们认为,“竹林七贤”以嵇康为首,其思想基础为庄老学说,政治上对司马氏集团不满。他们初期的聚会,多为饮酒聊天,谈玄论虚,或弹琴歌唱,吟诗作赋。在世人看来,这些人似乎不拘礼法,任性放浪,而不懂其真正用意在于逃避现实。遗憾的是,“竹林七贤”却未能个个始终如一,到头来还是分道扬镳了。王戎、山涛等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阮籍、刘伶、嵇康,则因始终与司马氏集团对立,坚持不与合作,尤其是七贤之首的嵇康,最终难逃被杀的厄运。

“竹林七贤”故事的年代虽已久远,而历代许多知识分子仍将其视为在黑暗现实中固守其道的精神偶像。“竹林七贤”的故事发源地,也被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环境,绵延传承至今。但“竹林七贤”聚会的地点究竟在何处?至今仍然未被认定。据报载,几年前博爱县月山镇皂角村发现了一通清代宣统己酉年间所立的“竹林七贤亭碑”,当地村民以此作为“竹林七贤”在此活动的佐证,而有历史学家认为,七贤的活动范围可能很广,至于竹林何在,也不必做跨越千古之推度,一定说在今何处。尽管如此,时至当今,博爱县境内仍有大片大片竹林,倒是真真切切的。县委宣传部长李向红告诉我们,博爱古竹园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魏、晋(或东汉)时,已为北方三大著名古竹园之一。如今全县拥有竹林面积,多达一万四千亩,且竹类品种众多,竹编加工产业遍布,尤其“清化竹器”闻名遐迩。从1974年起,北京、天津动物园就把博爱作为大熊猫喜食的竹子定点供应地。难怪博爱人谈起竹子来,无不情有独钟,以拥有大面积北方竹林而倍感自豪。

往事越千年,世事沧桑巨变。博爱的竹林能够繁衍几千年,除了自然、地理因素,更与历史和人为原因分不开。博爱也因为“竹林七贤”遗址、李商隐故里及墓等,更为竹林赋予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是,竹林依然在,情感却不同。如今的博爱人,并非仅仅将“竹林七贤”作为一张名片,吸引游客观光休憩,而是实实在在地利用其自然条件,继承历代传统经验,发展种竹和竹编生产。当然,扩大竹类品种和种植规模,逐步恢复当年“夹溪修竹”、“村村门前水、处处竹为家”的“北国小江南”秀美景观,以竹文化为特色,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也是博爱人的美好愿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