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广州亚运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乒乓赛场看中国健儿大包大揽
刘莎莎:从摘棉花的小姑娘到亚运冠军
孙杨:水做的男人
张国龙:我太激动了!
中国“爷们”:哭对胜利 笑对失败
中国女子龙舟夺冠
河南龙女再传捷报
龙舟彰显非奥特色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龙舟彰显非奥特色

万里无云的晴空下,阵阵锣鼓声中,几条“巨龙”激荡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的广东增城昨天迎来亚运会龙舟项目的比赛。

龙舟起源于中国,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为抗议当时的政治腐败,自投汨罗江,人们便开始组织龙舟比赛来纪念他。从那时起,龙舟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间仪式的一部分,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已经举行了20多个世纪。上世纪90年代初,龙舟开始风靡世界。目前,参与龙舟运动的人数,中国约有5千万,欧洲约有30万,美国约有9万,澳大利亚也有数千人。

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项目设置,龙舟、板球、体育舞蹈、轮滑和棋类项目中的围棋、象棋共4个大项和2个分项首次进入亚运大家庭。其中,板球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最热门的运动之一,围棋和轮滑是中日韩三国的传统强项,而龙舟则带有明显的汉文化烙印。新增的这些非奥项目照顾到了亚洲各地区体育运动发展的特点和文化特征。而对于各个国家和地区而言,能将富含区域特色文化的运动项目融入亚运大家庭,这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文化推广和传播方式。

亚运会是亚洲人民体育的大派对,亚运与奥运最大不同即非奥项目的亮相。在广州亚运会的42个大项中,包括体育舞蹈、龙舟、轮滑和板球等14个非奥运项目,占总项目的三分之一。较之4年前多哈亚运会上占28%的11个非奥项目,广州亚运会中的非奥项目不仅数量增加了,所占比例也在扩大。

977名中国选手中共有293人参与非奥项目的角逐,即10名中国选手中就有3人征战非奥项目。而多哈亚运会上此类选手仅有108人,占中国选手的比例也不过17%。不论是设项还是中国选手参赛人数的变化,都表明中国人对体育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更包容,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全民体育的新气象。

在非奥项目中,对于卡巴迪、藤球一类的项目观众们可能稍感陌生。其实这些项目在南亚和西亚国家人气颇高,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目前,这些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舶来品”已经进入中国的大学并扩散开来,在体育专业的教科书中、在教育专业上已经有了这一些项目的设置,已经有了专教“舶来品”的教师。而在健身的广场上、在各类俱乐部中,越来越多的中国百姓在玩这些昔日“闻所未闻”的项目。

同时,围棋、武术、台球等项目则更是很早便被人们所熟知。其实长期以来,亚运会都是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展示传统体育项目的舞台,非奥项目往往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与独特的魅力。如源自日本的空手道、东南亚的藤球、南亚的壁球等。

非奥项目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是它的开展多多少少还是会受到奥运战略的影响,从第八届全运会开始,在设项上与奥运会全面接轨,武术以外的非奥项目全被排除在全运以外,一些非奥项目的运动队被迫解散或者转变为民间性质,受欢迎程度再高,也只能长期被排斥于主流体系之外。现如今我们对体育的反思,让国人看到了这种偏颇带来的影响。体育强国没有非奥项目,没有全民体育普及与发展,注定是空想。

本届亚运会,是历届亚运会上中国参加非奥项目最多的一次,中国在向体育强国的发展中迈出重要一步。通过非奥项目设置与我们的参与,我们看到了中国全民体育的新气象。这是“龙舟”等非奥项目的设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本报广州专电 记者 王文捷

韩国美女球手车侑蓝(后)18日在亚运会美式9球四分之一决赛的“美女大战”中不敌中国“天后”潘晓婷(前)。

本报记者 杨 光 摄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