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广州亚运会特刊 上一版3
亚运之最 值得回味
“采访证书”永烙于心
“超额”可喜多多 “瑕疵”更需警醒
见证奇迹的时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采访证书”永烙于心

结束亚运会的所有报道,我们以一种别样的心情,围坐在大排档的圆桌,端起手中的啤酒杯,能喝的不能喝的都是一饮而尽。月光透过薄薄云层洒在身旁的地面,夜阑珊,人已寐,此时我们却欲让自己疲劳的神经,彻底得到放松。

之前在那个似航船的海心沙,“咚咚”的焰火脆响声不时袭击着耳膜,6年精心周密筹办换来的半个月盛会,就这样在朵朵绚烂夺目的“花朵”中完美落幕。20天的广州亚运报道生活,也随着亚运圣火的熄灭,画上还算圆满的句号。对于这些天的报道生活,确实有太多的感触。昨天在亚运城的主新闻中心,庄重地领取了印有亚奥理事会主席Sheikh Ahmad Al-Fahad Al-sabah和亚组委常务副秘书长许瑞生亲笔签名的“采访证书”,一切一切“酸甜苦辣”的感触,瞬间化为星星点点,铺洒在这张值得永藏的纸片之上。

最近一次采访的大型赛事,是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会。那时由于得不到一个正式注册的记者证,只好将报道重点放在场馆以外,去抓各种与奥运有关的新闻,观察各种与奥运有关的事务。“京城策马”听着威武雄壮,但真的跑到“马腿”快瘸的时候,什么雄心什么壮志早已飘散在京城的上空。“天啊!奥运就在我身边,奥运却又为何离我如此之远?”而这次,胸前挂着厚厚压膜的注册记者证,可以让足迹踏上心仪的场馆,可以与“全民偶像”近距离接触,可以不掏腰包便穿梭于各个场馆之间,还可以坐在媒体休息间,吃着点心水果调整自己疲劳的身体。心中感慨:一证之差咋有天壤之别!

有了采访的便利条件,也就有了《“翔飞人”羊城重飞翔》《“超级丹”天河实现大满贯》《最美晓婷》这些翔实的报道文章。刘翔在我的视线中风驰电掣,林丹在我的视线中赤膊行军礼,比赛中冷艳的潘晓婷,赛后的笑容在我的视线中显得娇容灿烂。激情与柔美跃然字里行间。当然,限于水平,这些报道或许还做不到篇篇脍炙生动,但于我来说,这次亚运会的报道,足可为自己的人生经历,涂上浓重的一笔。

人生有如意自然还有缺憾,采访本届亚运会同样如此。别看手中有“一卡通”,如果认为足一出户很快就会到达赛场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所有比赛场馆中,位居市区的“河南记者驻地”离天河体育中心算是最近的了,不过,无论坐公交还是地铁,从出酒店门到下车,大概也得近半小时,下车后找到安检门再找到媒体区落座,怎么说还要15分钟。就这样,“最近场地”实际上走个来回也得一个半小时,更甭说遥远的奥体中心,更遥远的亚运城,来回两三个钟头纯属家常那个便饭。经常,为了抢占一个带桌文字席,还要提前许久进到场馆。也因此,采访一个所谓焦点,六七个小时总是要的,没能挤出更多时间跑到更多场馆看到更多比赛,是为遗憾!

想追逐更多场馆,并非要见证更多的夺金时刻,许多时候,在这里看到的是观众“胜固欣然,败亦为对手的精彩表现喝彩”的大度表现。天天大幅变换的中国金牌总数已使人有些麻木,金牌也非中国体育追逐的“唯一”,“全民健身”已成为体育强国的标尺。连新华社都开始挑战“唯金论”,我等自然也就不以成败论英雄。《龙舟彰显非奥项目特色》《“山”不在高 有“魂”则名》《国奥?没得比!》,称不上“捷报”,赞的却是一种精神。广州亚运会,正处在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拐点,我们要金牌,但我们更要让自己由“金牌大国”走向真正的“体育强国”。

广州经过6年的精心筹备,的确展示了花城的风采。“广州真的变化很大,漂亮很多!”说这话的不是外地人,是我上大学时的正宗广州仔同学。亚运会期间,我看到了最美的珠江,看到了特色鲜明的《启航》,看到了功能齐全的场馆,看到了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看到了运转高效的信息指挥系统,看到了训练有素的安保队伍,看到了热情文明的志愿市民。所有的所有,都显示出广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祥和亚运、绿色亚运、文明亚运”的庄严承诺。“近年来,广州人的直观感受是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路更畅了,房更靓了,城更美了,居住环境改善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年龄已增大许多的“广州仔”总结得言简意赅。相比前几年,这小子自豪感和归宿感明显增强。

这的确是一届精彩的亚运会,是一届可以称作“广州时刻”的亚运会。这次采访也的确是我人生中值得永远珍藏记忆的一页。“采访证书”四个字仿佛变成了跳动的旋律在心中翻腾,愈烙愈深、愈深愈铭……

本报广州专电 记者 王文捷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