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精品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李晨:少年成名很可怕
朋友眼中的朱军
10英镑移民女总理
李宁的80亿身家
法国人如此“抠门”
空墙的魅力
美国最牛学校求学记
新加坡魅力何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美国最牛学校求学记

松 涛 肖 帆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座人们公认的“沙漠牛校”——“幽泉学院”。这所学校的录取率比世界知名的哈佛大学还要低,每年只在美国最优秀的中学招收20余名男生。从这里毕业的学生统统都不需要考试就能自由选择中意的大学就读。

最近,刚从“幽泉学院”毕业的一名华裔学生,向我们揭开了这所名校的神秘面纱。

挑战自我,过关斩将进“名校”

我叫廖杰,祖籍江苏,父母早年出国留学后定居美国,现在都在哈佛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2006年11月,我向“幽泉学院”提交了入读申请。SAT考试成绩出来后,我收到了面试通知。

很快,我接受了两轮面试,第一轮,主要是和考官交流,相当轻松,无所不谈,只要是我感兴趣的都可以聊,甚至包括哲学。第二轮面试是三天的农场劳动。

所幸我的表现还算不错,2007年9月,我终于如愿以偿,收到了“幽泉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和我一同入校的还有另外25名男生,我们被分成了7个班,平均每班不足4个学生。

入学的第一天我们就被告知:不经允许不得离开校园,严禁接触酒精与毒品,就连看电视也不提倡。上午学习完校规后,我与来自南费城的泰勒·布儒瓦等6名同学,被委以准备晚餐的重任。

另外20名同学也没有闲着,他们有的去了铁匠铺打铁,有的去马厩喂马,还有的去伐木场伐木。晚上回到宿舍,“每行每业”都有人叫苦不迭,特别是被安排牧马的同学,个个被颠得腰酸背痛。就这样,“幽泉生活”的第一天,在我们彼此的呼噜声中结束了……

特色教学,劳动学习相互促进

在“幽泉学院”没几天,我就和来自甘肃的中国学生常思远——学校本年度招收的唯一的一名国际学生,成了好哥们儿。

在“幽泉学院”是自主选择式教学。比如,我们要饲养牲畜,就搭配选修生物学;要春种秋收,就搭配选修植物学。而且,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随时要求调整上课地点:可能前一刻在牲畜棚,后一刻在实验室,稍后又回到了教室。

第一学年期末考试的前一天下午,我和思远被通知去修理马厩外的篱笆。篱笆是最近才整理过的,无缘无故怎么又坏了呢?我和思远讨论起篱笆坏掉的原因。我认定篱笆是人或牲畜破坏的,而思远认为暴风雪才是罪魁祸首。我振振有词地讲出了我的证据:篱笆倒的方向和今天的风向相矛盾;今天的风级根本不可能造成这么重大的破坏;在沙漠里,风吹动沙子后会增加自重减速,等等。还没等我说尽兴,自然科老师比尔不知道从哪儿冒了出来,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期末考试这道题你答得不错。”惊得我和思远目瞪口呆——天知道老师们会把哪次普通的讨论算作是期末考试的一道题!

自从那次“篱笆与风”的讨论之后,我处处留心,很注意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期末考试的结果出来,我成为了“幽泉学院”成立这么多年来,第一个获得期末综合考评第一的华人!

齐头并进,兄弟携手进哈佛

第二学期一开始,我们就要开始考虑毕业之后高校选择的问题了。我和思远的目标都是哈佛。

不过,哈佛不是说想进就能进的,就算进了“幽泉”也一样要付出艰辛和努力。新学年开设了很多新课程,同学们根据自己择校的意向进行了课程调整。思远选修了文科,而我则选修了科学的相关课程。

课程选择完毕之后,我有些担心。父亲一直都想我学文,他认为文学素养是一个人的基础素质,只有文学造诣比较高的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优雅的姿态。打电话回家时,我把我的课程安排报给了父亲。思远很不支持我的做法,他觉得我应该要么向家里争取支持,要么就听父母的话学文。我告诉思远,我已经向家里争取了很多次了,但每次都不欢而散。我曾经也想迁就父母的意愿,但是在“幽泉学院”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不管什么事情都要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日子真是过得飞快,经过层层筛选和老师推荐,2009年6月,我和思远以及另外两名美国同学一起顺利地转入了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

爸爸打来了祝贺电话:“儿子,恭喜你。不仅仅因为你以优秀的表现征服了哈佛,更因为你已是典型的‘幽泉人’——独立、聪明、果断。”原来,思远早就跟我爸爸联系过,说出了他的看法:请拿“幽泉学院”的方式对待“幽泉人”。父亲始终是通情达理的人,便答应了。

夜幕降临,5天后即将离开“幽泉学院”的我们开起了最后一次篝火晚会。我们26个兄弟坐在一起,回想起那两年的生活——我们清理下水道、宰杀牲畜、开拖拉机、打树桩、放牧……凡是西部牛仔干的活,我们全都做过,并且现在都可以做得很不错了。

我们这些人,本来只是某些方面比较突出、优异,是“幽泉学院”给予了我们正确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让我们像牛仔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优异的动手能力和大自然一般宽广的胸怀。

摘自《意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