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史海拾珠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树佛
快乐的活着
淡定
我们的动物兄弟
唐人高考 写诗最难
载漪私心误国
蒋介石至少写过9个遗嘱
“外籍人才”助秦国成就霸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唐人高考 写诗最难

李明三

唐代科举考试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考生当然是冲着高官厚禄而来,而朝廷每年开科取士,则是要笼络天下读书人,为皇家出力卖命。对这一点,唐太宗看得很明白。

他在贞观年间“盛开科举”,考试科目在隋朝时的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基础上,又新增了明法、明书、明算(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法学、书法、数学)三科,这六门功课,只要精通一门,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应试求官。应试考生很快就由隋朝时的几百人一下子增加到数千人。有一回高考期间,太宗皇帝登上端门,看见新进士从考场排着长队鱼贯而出,得意洋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也有人看破了这把戏,编成顺口溜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而皇家用人,真才实学倒在其次,最要紧的是肯听话,凡事忠顺,会奉承主子。这种人怎么选拔?主考官就要在考试上下工夫。譬如考进士,有一场考试叫“帖经”,考官随意抽一本经书,随便翻开一页,遮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句话。在这句只有十个字左右的经文里,再用纸条贴住三个字,让考生填空。每次出十道填空题,至少填对五道,考试才算过关。这种简单的填空游戏,要的是他们对儒家经典死记硬背的功夫。

当然,唐朝社会上流行作诗,就如时下的流行歌曲,谁都会哼一两句。当时官场上逢场作戏,饮酒宴会,都离不开诗。因此,这也是考生的必修课,反映到科举上,还以进士考试为例,一共考三场,除了前面说的帖经,还有一场时事政治(当时叫时务策),而竞争最激烈、淘汰率最高的,就是诗赋这一场。

如果说,帖经填空,考的是死功夫;那么,吟诗作赋,就需要考生临场发挥了。唐人写诗,最喜欢洋洋洒洒不受限制的古风,其次是短小精悍的五七言绝句,限制稍多一些的律诗,也颇受欢迎。但到了考场上,这些时尚体式都用不着。现在的高考作文,一般要求800字;有唐一代的诗赋考试,字数上也有严格要求——六韵十二句,仅限五言,不多不少,总共六十个字。

这种不伦不类的要求,后人称为“帖括体式”,并总结出一套作文秘诀:“起联点题;次联写题,意不用说尽;三四联正写,发挥明透;五联题后推开,六联收束。”这完全是后代八股文的祖师爷,可以想象,就如今天高考的命题作文一样,在重重限制之下是难以出现好作品的。如果不按规矩来,诗写得再好,考试也不及格。

摘自《文史参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