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红学”探源
黄河碑林
胡适“礼贤下士”
闲话邮箱
12
21
遥远的苍翠
壶口虹影
王渔阳诗台城怀古
西部风情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闲话邮箱

闲话邮箱

公元1500年前的某一天,南非海岸,经过好望角的葡萄牙探险家迪亚士的探险船队正缓缓前行。突然间,海上狂风大作,惊涛骇浪顷刻间毁灭了一切。一艘残存的小船把幸存者载向陆地。四周一片汪洋,在无望的孤独中,他们用纸记下发生的一切,然后放进皮鞋里,挂在岸边的一棵树上。一年后,又一葡萄牙探险家沿迪亚士开辟的航线经好望角前往印度,途经此地,发现了挂在树上的皮鞋和皮鞋里的信。为纪念死难者,他在此地建了一座小教堂。后来这里逐渐发展成居民点,而这只鞋也长期作为当地人和船员的信箱。再后来,人们为此在当地树起了一座纪念碑——一只巨大的皮鞋。

到了19世纪,信箱最早在德国出现。当时要从柏林寄封信,需要跑到皇家邮政总局,而柏林市当时已有居民17万,邮政局门前总是排着长队。于是有人建议在市内设信箱,由哨兵看管。信箱装满后由邮差送往邮局,再在原处换上空信箱。

1848年,俄国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大街上也开始设立信箱。最初设在邮局旁边,后来小货摊附近也有了。当时的信箱是用一英寸厚的板子钉制的,四边包着铁皮,再涂上绿色。正面画着一只信封。侧面开一小门,为方便取信。2006年我去圣彼得堡,在冬宫的展厅里就见过这种信箱,一边还有文字说明,说1851年修建的莫斯科——圣彼得堡铁路沿线火车站都没有这样的信箱。不想200年还不到,它就成了文物。

1871年,瑞典设计出一只新型信箱,可以很快、很容易地把信倒出来。箱体底部的板子是活动的,下面挂着一只盛信的袋子,只需动一下箱底的金属导向装置,所有的信件就全漏到袋子里。这一发明沿用了许多年。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邮政较晚一些。据《清史稿》第252卷记载:光绪二年,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建议创办邮政。光绪四年,开始设送信官局于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以赫德主其事,九江、镇江亦相继设局。光绪十九年,也就是1894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刘坤一以各国增设各地信局上奏,请准大力发展邮政事业。到了宣统三年,包括总局、副总局、分局、支局、代办处等,已发展到6201个。邮差邮路、民船邮路、轮船邮路、火车邮路总计38万多里,各大中城市几乎全部通邮。当然,邮箱也随即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邮政事业更是发展迅速,邮路通到各乡镇,大中小城市的大街上处处可见邮筒和邮箱。投递员可将平信送到各村,挂号信送至本人。记得上世纪70年代,投递员随身就带有邮票,几乎成了“活邮箱”。就是在偏僻的乡村,寄封平信也很便当。这几年,投递员已由原来的自行车换成了电动车,速度加快了好几倍。邮票也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8分、2角、5角、8角涨到眼下的1.2元。邮票由少增多,邮箱却越变越小了。眼下各大中小城市的大街上高邮筒、大信箱越来越少,而各居民小区里的小信箱却越来越多。只是,在这电脑化的时候,多少年沿袭下来的这种可靠的通讯手段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就是说,电脑正日益取代着信纸,电子信箱开始走向千家万户。再加上眼下手机短信风扉全球,手机也就成了一个更简便的小信箱。

传统的邮箱,是否能与人类共存,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