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坚守文化家园 弘扬中华文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坚守文化家园 弘扬中华文明

织机洞遗址

位于荥阳市南部崔庙镇王宗店村北。1990年以来,先后进行五次发掘。该遗址经中科院地质研究所专家考察确定,其上层为全新世中后期的新石器时代,中、下层为更新世中期前的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万~10万年)。

该洞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我国尤其是河南地区的第四纪洞穴沉积重要发现,为人类在中原地区的延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也是追溯发达的中原古文化渊源、研究中原古环境及探讨其与人类关系的重要研究对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誉为“河南第一洞”。

赵庄遗址

2009年,我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进行发掘。发现了超过5000件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及史前人类活动面。该活动面由象头骨、石英砂岩制品和石英制品组成,大多数石英砂岩制品位于象头骨的下部和周围,互相叠压,形成堆状。大块的石英砂岩采自远距遗址5公里外的陉山,这种远距离搬运的大块石制品集中分布并与象化石共出的遗迹现象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初尚属首次发现。

大河村遗址

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大河村西南,面积约30万平方米,是一处包含仰韶、龙山、夏、商四个不同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

1964年发现。1972年以来先后进行8次发掘。其中,多间相连排房的结构形式和大量天象纹彩陶图案的发现,对研究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类型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大河村四期的文化遗存是有别于其他文化类型的新文化类型,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新砦遗址

位于新密刘寨镇新砦村西部。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1999年以来我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新砦期文化”确认的学术成果。经进一步勘探、发掘初步确定该遗址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壕、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建筑的城址。该遗址发现的“三叠层”,即下层为龙山文化层,中层为新砦期文化层,上层为二里头早期文化层,证明了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确实存在新砦期,填补了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缺环的空白,为探索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也为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信息。

梁湖遗址

位于郑州市区东南部。2009年发掘,其中一座大型建筑基址,其散水、配房以及周围的蓄水池,房子南北两侧多达7座的瓮棺墓葬具有奠基或祭祀等特性,对探讨这一时期中小型聚落遗址的功能、结构、布局及其与周围大型聚落和中小型聚落的关系、互动演变等至为重要。该遗址为河南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时间跨度长,遗迹内涵丰富,价值较大,为研究郑州地区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环境变迁等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珍贵资料。

蒋寨遗址

位于荥阳豫龙镇蒋寨村南部,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文化遗存以西周时期为主。2007年至今连续发掘,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近1000个。该遗址的发掘,对商周文化研究,尤其是商周文化传承关系及西周灭商后郑州地区西周文化发展模式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铁岭墓地

位于新郑市区西北双洎河北岸及其两条支流所形成的三河间台地上,面积近40万平方米,是一处相当重要的东周时期墓地。

2004年勘探发现。2006年至今连续发掘,发掘面积接近20000平方米,墓葬近1000座。墓葬可分为大中小三型,大型墓葬已发现11座,随葬有青铜器,且大型青铜器墓葬往往陪葬马坑。铁岭墓地的发掘,对研究铁岭墓地墓葬分布规律及随葬品特征,对廓清郑国的葬制礼仪有重要的作用。

发展历程

郑州地处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历史上,夏、商、郐、管、郑、韩曾先后为都,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于1960年,原名郑州市文物工作队;1995年更名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年升格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要负责郑州市六县(市)六区7446.2平方公里的文物保护、文物调查、考古发掘、科学研究及古建筑保护与文化遗产规划设计等工作。内设办公室、文物考古发掘部、文物资料保管部、文物保护科技部、古建筑保护研究部、文化遗产规划设计部、对外联络部七个部室。单位事业编制40人,其中博、硕士研究生13人,本科17人,大专3人,具有个人考古领队资质的9人。此外,还有一批大学生和技术工人100多人。1999年获国家团体考古领队资质。2008年,荣获河南省省级文明单位。

自成立以来,我院先后参加了国家第一、二、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至目前普查发现郑州市六区文物单位3022处,并协助指导郑州市六县(市)文物普查工作,新发现古文化遗址300多处。确立攻关课题50多个,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教育部重点人文基地重大项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三峡库区文物发掘、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工程考古发掘工作等。主持发掘了大河村遗址、古荥冶铁遗址、点军台遗址、青台遗址、瓦窑嘴遗址、花地嘴遗址、大师姑遗址、唐户遗址、娘娘寨遗址、铁岭墓地等;合作发掘了织机洞遗址、新砦遗址、南洼遗址、李家沟遗址等;发掘古墓葬万余座。现馆藏文物10余万件,存档考古资料3万多份。获“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4项,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2项,三峡库区十大考古发现1项。

期间,组织人员对郑州西北区域、洛汭地区、溱洧流域、索河流域、颍河流域郑州段等区域的古文化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又自筹资金对广武南城、小索城、大索城、成皋城、荥阳故城、娘娘寨遗址、蒋寨遗址、小双桥遗址、郑州商城外夯土墙、祭伯城、华阳故城、苑陵故城、望京楼遗址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钻探,钻探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新发现古城址5处,发现特大型环壕聚落遗址2处,取得重大学术突破。

近年来,我院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优化发展结构,积极开拓古建筑保护及大遗址规划设计、文物环境影响评估等业务。目前已完成规划项目20多项,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密县县衙文物总体保护规划、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视觉形象展示系统、郑州新区文物保护规划、郑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文化遗产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等,为单位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并先后参与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申遗、大运河郑州段申遗、商之都大型宣传纪录片的制作等;此外,还参与《中原文化记忆丛书·郑州卷》、《古都郑州》、《郑州碧沙岗与北伐》、《冯玉祥在郑州》等书的编纂工作,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50年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经历了艰辛,也收获了累累硕果。先后出版专著20部,编辑历史文化丛书20余本,发表论文与报告500多篇,其中获全国文博十佳图书2项,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市社科联优秀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余项。

回首过去,点点滴滴已成历史;展望未来,成功之路漫长而又崎岖。面对新世纪、新发展、新形势,我们将豪情满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以建设全国文物考古强势研究机构为目标,积极拓宽发展领域;以文物科技保护、文物资料保管为支撑点,抓住大遗址保护与规划这一突破口,抓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向“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迈进。

近年来,我院不断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古建筑保护及大遗址规划设计等业务。目前已完成规划项目20多项,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密县县衙文物总体保护规划、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视觉形象展示系统、郑州新区文物保护规划、郑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文化遗产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等,为单位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0年12月10日,是郑州市考古研究院诞生50周年的日子。50年,对于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来说,却是一部漫长而充实的发展史、创业史,更是一部不断揭开古都郑州神秘面纱的发现史。我们的每一步发展、每一个成就,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政府的关怀、同行的关心、同志们的努力。

郑州地处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区,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源地和新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的摇篮地。1922年瑞典人阿尔纳派人到郑州广武一带进行考古调查,拉开了郑州考古事业的序幕;1959年,郑州市人民政府顺应形势需要,研究同意成立郑州市文物工作队;1960年初,从市属各单位抽调了一批人员,正式成立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开始文物调查、文物勘探、商城遗址保护和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发掘工作。

50年的发展,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院的发展理念更加清晰,进一步树立了“夯实基础求发展、开拓思路谋突破”的方针,充分履行考古研究机构职责,谋求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祖国文化历史文化遗产。

过去已成历史,关键是我们要勇于承担起历史责任,挑起振兴郑州文化遗产事业的重担。展望未来,面对新世纪、新发展、新形势,我们要斗志昂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以建设全国文物考古强势研究机构为目标,积极拓宽发展领域,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考古工作力度,切实发掘郑州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和国家诞生地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为实现郑州市文物考古事业跨越式发展、保护祖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克尽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未来有挑战,更有机遇,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祖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一定能得到全面传承和弘扬。

为了再铸辉煌,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早做规划,今后应集中精力抓好以下工作:

继续抓好队伍建设,充分认识人才在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加大改革力度,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优良氛围,确保有用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满足郑州地区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和文化遗产规划设计、古建筑保护等基本专业力量的需求。

加大与大专院校、高层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和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理论,实现与国情相适应的研究和保护能力,抢占学术制高点,增强长远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广泛地宣传和传播文物知识,提高全社会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弘扬中华腹心地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确立郑州作为中国文明发祥地,国家起源地和中国八大古都的地位,并藉此加强文物考古工作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进一步摸清郑州市文物家底,认识郑州历史文化遗存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紧紧抓住早期人类遗存、人类发展重要节点和转折点,深入挖掘郑州在中国新石器文化起源、农业起源中的作用,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紧紧围绕已发现的中心聚落遗址、古城址,抓住仰韶时期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大型墓葬、祭祀遗址,河南龙山文化时期大型城址、大型墓葬、祭祀遗址,夏商时期城址及大型陵墓,探寻郑州地区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取得众多具有标志性的成果。

满怀豪情展望未来

张松林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考古收获

大师姑夏代城址(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的索河两岸。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2002年复查确认。总面积约51万平方米。该城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二里头文化大型城址,填补了我国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夏代方国和夏代的社会结构乃至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珍贵资料。

唐户遗址(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位于新郑市观音寺镇唐户村南部和西部。遗址面积140余万平方米,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面积达3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160余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面积最大、文化层最厚的聚落遗址。

1975年发现。2006~2008年我院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遗址进行全面调查和考古发掘,新发现的裴李岗时期房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房址最多的一处,且形制多样,对研究裴李岗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房屋建筑方式,特别是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家庭组织结构,农业文明的起源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娘娘寨遗址(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位于荥阳市豫龙镇寨杨村西北。面积近100万平方米。2004年发现,2005~2008年进行发掘,清理各类遗迹1600多个,文化遗存大致可分为五期,即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西周、春秋、战国。

该遗址重大的发现是两周时期的城址,城内发现有西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尤其是发现了较高规格的铜器、玉器遗存,其地理位置、文化内涵、时代均与东虢国相符,极有可能就是东虢国故址。该城址不仅是郑州地区发现的第一座西周封国城址,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西周封国城址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李家沟遗址(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位于新密市岳村镇李家沟村西百余米处。2004年,我院组织对郑州地区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时发现。2009年8月进行发掘。发现了联结两个时代的重要剖面、典型细石器以及新型的早期新石器文化。

李家沟遗址丰富的考古材料,填补了裴李岗文化以前到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为全国乃至东亚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古环境变迁提供了新的证据。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右一)、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左一)一行视察李家沟遗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先生(中)来我院视察指导工作

文化遗产保护

受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我院结合古荥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在对相关资料的采集、整理、研究后,最终完成了郑州古荥镇冶铁遗址公园汉风苑步行街建筑方案设计。

1

2

3

2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来我市考察文物古迹

李家沟遗址参观指导

美国科学院院士哈弗大学教授巴尔·尤素夫到新密

本版文字整理 左丽慧

1

裴李岗文化房址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