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杨 通讯员 张 波
近日,教育部联合五部委共同发布文件,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其中规定,省级和全国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一二三等奖以及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的学生不再实行保送,只有获全国奥赛一等奖并入选国家集训队的学生,才可获高考保送资格。
奥赛新政出台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的强烈关注。有着“金牌摇篮”之称的郑州一中,面对奥赛新政,将如何应对,一时间也成为学生、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
学科奥赛 一中很努力
郑州一中作为全国知名高中,是省会唯一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百强中学荣誉称号的学校,也是2009年被北京大学公布为全国39所直荐自主招生资格的所谓“985”中学,又是2010年全省9所向北大直荐自主招生资格学校中唯一享有3名名额的学校。而享有此类资格的全国学校中,郑州一中位居并列第四名。这些荣誉的取得,除与其严谨的教风、浓郁的学风以及过硬的高考成绩关系密切相关外,还得益于出色的学科竞赛成绩。
郑州一中是一所竞赛特色鲜明的名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该校就不断有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奥赛中取得骄人成绩。仅2006年~2010年,学校五年便取得五块国际金牌,这一成绩全国罕见。伴随着一块块金牌的产生,一批经验丰富,熟谙竞赛业务的专家型教练,成为了一中缔造竞赛强校的中坚力量。
奥赛新政 一中很淡定
“这一政策性调整,就目前的竞赛环境而言,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不改,竞赛就会走向死胡同。”郑州一中校长朱丹如是说。近几年来,竞赛环境持续恶化,竞赛在慢慢地“变味”。学科竞赛本就是属于“小众运动”,可现在却有被日益泛化的趋势。保送制度的存在,使得很多学生学习奥赛的功利性被强化,动机和行为被扭曲,这其实都违背竞赛的宗旨。新政的出台,无疑会对净化竞赛环境,让竞赛回归本位,起到推动作用。
问及新政对一中的影响,朱丹淡定地说:“新政策对一中的影响,是指功利性的得失,从长远来看,对培养和弘扬真正的竞赛很有利。”首先,竞赛的奖励机制改变,弱化了功利性的诱导,降低了“为保送而竞赛”的孤注一掷的心理欲望;竞赛环境会慢慢好转,竞赛的公平性就能够得到较好的保证,竞赛的舞台将会还给那些真正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当然,竞赛诱惑力降低的直接后果,就是参赛人数的减少,这无形中也减轻了竞赛的压力。郑州一中副校长叶玉昆表示,一中今后将一如既往地把奥赛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学科特长的课程之一。
展望未来 愿景很美好
新政策取消了竞赛保送,学生参加竞赛将会趋于理性。郑州一中教科室主任张秀芬表示:“这其实是郑州一中奥赛精神的回归。”
2001年数学省一等奖获得者、现数学主教练之一张甲老师现在回忆起自己的“业余”竞赛生涯,仍然觉得十分快乐:“我们当时那个班,与其说是班,不如说是沙龙,每次上课的地点不固定,每次去的人都不太一样,我们和教练一起做题,一起讨论,要是学累了,就一起出去打球,教练老是被我盖帽!”
这种“业余”竞赛形式有机动性的特点,有利于汇聚那些真正在奥赛方面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跟教练学习一段之后,若感觉不适应,可以跳回到大部队中来高考。而能坚持留下来的学生,往往是真正属于竞赛的学生,教练将重点培养。即便最后不能进入冬令营或国家队,只要获得省级奖项仍然可以获得加分或自主招生资格。
一中的教练队伍是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不仅业务精湛,而且爱生如己。在新形势下谈起未来,物理教练董中奎老师充满憧憬:“虽然很累,但只要跟喜爱物理的学生在一起,我就很开心,要是能发现几个有天赋的苗子,那就再好不过了!我有信心把他们带到国际赛场,拿到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