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新郑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郑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要点
新郑市委2011年
工作要点
富民强市新蓝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富民强市新蓝图
——中共新郑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解读
生态宜居的新郑

本报记者 赵聪聪 高 凯 刘栓阳 靳炎生 通讯员 兑颂雅 樊思博 文/图

核心提示:

“十二五”时期,是新郑市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是城乡转型、一体融合的攻坚阶段,是社会转型、管理创新的重要阶段。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加快郑州副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日前,中共新郑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了《新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讨论稿)》(以下简称《纲要》)。本报就全会精神和《纲要》的精要内容解读如下。

建设中的中心城区新区

内容提要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郑州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根本目的,以“全市抓经济、全民抓创业、关键上项目、努力创环境、党建作保障”为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着力推进民生改善、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推进城乡一体、着力推进文化繁荣、着力推进生态建设、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把新郑建设成为拥有区域产业特色、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文明和谐环境、宜于创业居住的现代新城。

【战略定位】郑州副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行者、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华夏民族寻根拜祖圣地。

【基本原则】坚持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低碳发展。

【发展举措】实施全民创业、扩大开放双带动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实施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双引擎的产业升级战略;实施一心两城、组团发展双推进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民生改善、环境建设双优先的和谐新郑战略;实施文化引领、社会创新双提升的品牌塑造战略。

【战略布局】既要形成“对接郑州、承接转移,强化核心、拓展外延,两城带动、组团推进,块状整合、节点相连”的空间开放格局,又要形成城镇聚集区、农业示范区、生态保护区互为依托、合理分工、相互促进的主题功能区格局。

【发展目标】经济发展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统筹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亮点透视

【关键词】打造郑州副中心城市 形成“一心两城两组团”的空间布局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一心两城两组团”(一心即中心城市,两城即新郑新城、龙湖新城,两组团即新港组团、辛店组团)的空间布局,建设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郑州副中心城市。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推动旧城区与新城区融合发展、中心区与拓展区互动发展;加快新郑新城建设,努力打造中原经济区重要的生态宜居城市、郑州副中心;加快龙湖新城建设,努力建成集教育培训、商业服务、现代工业和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宜居教育新城;加快新港组团发展,着力打造“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节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加快辛店组团发展,努力建设省级生态型煤炭循环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合村并城(镇),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五个百万、五个千万”的产业发展目标

按照做优食品工业、做深烟草加工业、做精新型建材业、加快发展医药工业的思路,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开放带动、集聚发展”的要求,积极培育壮大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按照“着力培育大企业,加快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着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加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创品牌、创名牌;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加快新港产业集聚区、龙湖产业集聚区、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到“十二五”末,实现“五个百万、五个千万”的产业发展目标:纺织能力达到100万锭,食用油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数字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达到100万台,钢及金属制品产能达到200万吨,粮食储备能力达到200万吨;煤炭产能达到1000万吨,钢材销售达到1000万吨,医药水针剂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箱,食品产能达到2000万箱,服装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件。

【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 打造郑州市近郊特色农业示范区

按照“强龙头、扩基地、建协会、拓市场、创品牌”的要求,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积极推动万亩蔬菜基地、万亩良种基地、大枣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推进“五个万亩示范工程”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土保持;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化服务,引导和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企合作;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创新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关键词】繁荣现代服务业 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加快现代物流业繁荣发展,大力发展农贸食品、建材家具、煤、石油、天然气等生产加工型现代物流业,到“十二五”末,物流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加快商贸服务业繁荣发展,围绕打造郑州市区域性商贸中心的目标,重点建设中心城区新区核心商贸中心,培育发展龙湖、薛店二级商贸中心;加快商住地产业繁荣发展,建立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加快现代金融业繁荣发展,大力发展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产业,到“十二五”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占GDP比重提高到3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

【关键词】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打造华夏民族寻根拜祖圣地

以黄帝文化为龙头,以品牌塑造为重点,以精品景区为载体,大力推进黄帝故里景区建设,继续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黄帝故里打造成华夏民族的拜祖圣地;大力推进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改善景点配套设施等;大力推进郑韩故城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充分发掘郑韩故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全面保护和修复遗址中最鲜明、最具特性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元素;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实施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档案馆新馆等工程,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

【关键词】“十个所有”惠民生 让人民生活更幸福

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升效率为重点,切实办好民生工程各项实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免除学费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等;促进充分就业,统筹推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扶持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安置工作;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等;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程度。

【关键词】扩大对外开放 争创全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市

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本地企业规模扩张和企业运作上市,提高外经、外贸和利用外资水平;加强人才培养,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营造“低成本、零障碍、高诚信、优服务”的投资环境;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加快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配套改革,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行政管理和事业单位体制、财税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改革。

【关键词】打造生态宜居新郑 保持城乡环境综合定量考核全省先进

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推进“一渠一核九脉五区”的市域水系建设,大力实施通道绿化、村镇绿化、封山育林工程,建设“山水共融、生态共享、和谐共生”的生态园林城市;加强环境保护,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环境目标责任制等,严把环保审批关,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以企业小循环,推动园区中循环,带动社会大循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建设节约型社会,合理利用能源、土地、水和矿产等各种资源,着力打造生态新郑、宜居新郑。

【关键词】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抢抓被列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的机遇,创新集成化的协作联动平台,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创新综合化的基层管理模式;创新立体化的社会防控网络;创新系统化的矛盾调解机制;创新人性化的帮教服务机制;构建多层次的公共安全保障;建设长效化的民主法治体系。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