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死规定管不住活语言
公车改革须有触动既得利益的魄力
新年送大礼
涨油价为抑通胀的理论让人看不懂
养老金调整重在公平和实效
公共服务缺失 我国城镇化推进面临难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养老金调整重在公平和实效

据媒体报道,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作出决定,自2011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全国月人均增加140元。

和在职人员相比,退休人员的收入主要依靠社会保障,必须仰赖养老金的主动调整,才能跟上物价上涨的步伐,使他们的生活水准不至于下降,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新年到来前夕能有此考虑和安排,对广大退休人员及其家庭而言,当然是一个福音。

人均增加140元一个月,固然是一个好消息,然而不论企业退休职工,或他们的家属,以及关心他们生活状况的人们,都会更关注那些比“人均增加”更重要的问题。

企业退休职工聚集的中国大中城市,许多已步入老龄化时代,慢说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间,退休待遇差距明显,即使同为企业,垄断型大国企和普通企业、普通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员工的福利、收入也如天壤之别。和讲究多劳多得的薪金有所不同的是,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养老金,应更多体现社会公平性,对弱势、困难职工给予足够的关怀和照顾,在政策上予以一定倾斜和更多考虑。如果仅仅突出“人均增加”,而在具体分配上仍然按照原有的养老金落差“分肉”,势必造成肥者更肥、瘦者仍瘦的不合理现象。

近年来有关部门推出的一系列统计结果,如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许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被人均现象”,普遍的、多数的低水准数字,被个别的、特殊的高水准数字强行拉抬,如此的“人均”既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情况,也无法得到社会和大多数感同身受者的认同。中国有数以千万计的退休职工,今天的中年人、青年人,也同样会有退休的一天,养老金的调整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同,能否体现足够的公平性、福利性,是比“人均增加”的数据更重要的。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目前的养老金制度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异地打工人员“三金”照扣,却无法享受和本地人相同的养老金标准、待遇,那些离职较早、年龄较大的职工,则因原先工资基数较低,养老金收入和新退休者存在较大差距,养老金的新调整,理应对这些早应解决、并不新鲜的问题着重关注,拿出切实对策,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人均增加”的数据,却对那些够不着“人均线”者的呼声选择性忽略。

不仅如此,退休人员、家属和公众真正关注的,并非退休金一个月多了几块,而是每个月的退休金购买力的变化,如果原先衣食住行有余,如今却变得紧巴,原先能买200斤大米、20桶食用油的,如今只能买3/5或1/2,别说人均增加140元,就算人均增加1400元,大伙儿怕也是不会领情的。上月CPI同比增幅已达5.1%,比起年初承诺的3%已高出一半还多,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有关方面已经失信,明年通胀率和CPI增幅能否控制住,老百姓心里实在没谱,“人均增加”当然是好事,可如果“人均增加”的不仅是养老金,柴米油盐酱醋茶,出门诸事的价格也跟着这么“人均”上去,大伙儿怕是也很难高兴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关方面切实把物价控制住,让老百姓手里的钱能当个钱花,和“人均增加”养老金金额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无论如何,岁末年初,政府能首先想到退休人员,都是值得欣慰的,然而老百姓想的是过更好(或至少不更糟)的生活,他们有理由期待政府在提高养老金标准之余,把那些比“人均增加”更重要的事同样做好。

行 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