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明确目标 不留死角
做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
鲜花饰品扮靓新年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建设新郑新城
打造新港组团
迎接奋发有为的开局之年
省质量兴市考核组
考核新郑质量兴市工作
让城乡群众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 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 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让城乡群众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
科技支撑 机制创新
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孙瑞 高凯 通讯员 司爱琴 文/图

新郑市——新型社区航拍图。

为让城乡群众共享一体化发展成果,“十一五”期间,新郑市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生产配套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工作重点,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五年来,新郑市粮食总产从2005年的25万吨逐步增加到2010年的近32万吨,蔬菜总产达到141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0.5万亩,农业生产长足发展;

五年来,该市共拥有各类农机具45798台,农机总动力85万千瓦,直接受益农户达28591户,农业现代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五年来,全市沼气池总量达2万余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48元,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提高……

夯实基础 强农惠农

“三农”投入规模创历史新高

12月26日清晨,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村民高书贵站在自家麦田边乐呵呵地说:“都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虽然最近几个月咱这儿都没有降水,但是俺们村实施了机井升级改造,浇地不仅省时、省电、省水,还省钱、省心。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哈哈。”

高书贵笑声的背后,是新郑市“十一五”期间“三农”工作取得的成效之一:2009年,新郑市对全市1014眼农用机井进行了综合配套升级改造,项目区亩均增收粮食120公斤,新增农业总产值3018.9万元;2010年新郑市投资1938万元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投资1900万元用于移民搬迁,投资290万元用于整村推进……公共财政的阳光正在普照到新郑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科技支撑 机制创新

农业生产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通过科技力量的支撑和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新郑市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粮食总产从2005年的25万吨逐步增加到2010年的近32万吨。与此同时,肉、蛋、奶、菜、油等“菜篮子”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充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丰收离不开科技的力量。该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我们借助农技站、农机校等平台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层次、扩大培训规模、加大培训密度,培育了一大批种粮大户和种植、养殖能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十一五”期间,新郑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市),通过成立农技推广专家服务组,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并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服务,遴选千余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该市农委专家组还编制了技术方案,技术人员上门服务,真正实现了“良种良法直接到户、技术培训直接到人、技术指导直接到田”,农业技术推广高潮迭起。

今年以来,新郑市共引进农作物新品种6个,重点推广新技术5项,建立农作物技术示范区10个,推广示范面积近10万亩。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粮大户有效结合,一批高产创建示范基地成为农技推广的“窗口”和农民的“田间课堂”,这些基地规模化、科技化、机械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推广的样板。 (下转第二版)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