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世态万象 上一版3
看得太远未必好
为人莫做大笨龟
生态防盗
大师吝啬待客
最危险的游戏
有些忙没必要去帮
“送出去的生意”
小小昆虫变财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小小昆虫变财源

郜春喜是河南省西峡县丹水镇人,父母靠种地为生。郜春喜19岁那年,南下广州打工。后来,厂里因为金融危机裁员,他失业了,只好回了老家。

发现新财路

这年5月底,郜春喜跟随朋友,到县城的一家酒店去吃当地有名的“老界岭土鸡”,可吃了一口,他就感到味道一般。酒店老板无奈地说,现在农户为追求经济利益,土鸡也用饲料喂养,所以味道不如以前了。

回家后,父亲杀了自家养的鸡,做给郜春喜吃,郜春喜连声称赞:“比饭馆里的土鸡香多了。”父亲说:“咱家的鸡吃的是粗粮和虫子,那才是正宗的土鸡。”

当天晚上,郜春喜和父母正在院子里吃饭。灯光下,虫子到处飞舞。父亲拿出一个装满了水的盆子放在灯下,不一会儿,虫子就扑哒扑哒往里掉。虽然一些大虫子落到水里还能飞走,但盆子里仍是剩下了不少小虫子。第二天早上,父亲把盆子里的死虫倒在地上,家里的鸡立刻争抢起来。看到那一幕,郜春喜突发奇想:既然大家都想吃正宗的土鸡、土鸭,自己何不捉虫卖给养鸡场和养鸭场赚钱呢?

第二天,郜春喜到附近的养鸡场和养鸭场了解情况。老板听了他的想法后,纷纷称赞,其中一个名叫陈生文的老板感兴趣地说:“现在的人们消费观念变了,甘愿多花钱,也要吃绿色食物。我养了几百只鸡,也不敢喂饲料,可那样发展太慢,但愿你多送些虫子来!”

当天晚上,郜春喜在自家的院子里拉上电线,装上灯泡,又在电灯四周放了十几个水盆。灯一亮,各种虫子便朝光亮的地方飞来,有的掉入水中,有的落在地上。郜春喜忙把地上的虫子收集起来,放进水盆里。这天晚上,他一直忙到凌晨两点,一共捉到十多斤虫子。

第二天一大早,郜春喜骑摩托车把虫子送到了陈老板的养鸡场。陈老板很高兴地说:“现在鸡饲料3元一斤,你的虫子算是绿色饲料,我愿意每斤出5元钱购买。”

此后,郜春喜的干劲更大了。他把院里院外都扯上电线,装了七八个灯泡。他家门前就是庄稼地,一到晚上,铺天盖地的虫子便朝着有光的地方飞来,他就和父母一起把虫子收集到水盆或水桶里。

虫子贵如金

晚上捉虫,白天往养鸡场送,时间久了,郜春喜一家人都招架不住了。一次,郜春喜看到邻居用粘网在池塘里粘鱼,突然有了灵感:自己也可以用粘网粘虫子,这样就可以休息、捉虫两不误了。他到镇上买来了五副网眼最细的粘网,分别用长竹竿把它们固定在庄稼地里,在网沿安上大灯泡。这个办法果然好用,第二天一清理,捉住的虫子竟有30斤重。一个月下来,郜春喜赚了4500元,除去电费,净赚4000元。

用粘网粘虫子虽然方便,但清理虫子十分费时费力,而且有的大虫子还粘不住。郜春喜想起自己在南方打工时,常常用电蚊拍和灭蚊灯消灭蚊子,不禁心生一计。他参照灭蚊灯,设计出了一种诱杀昆虫的装置。它由支撑框架、废旧电瓶和金属栅网组成,通上电后,再大的虫子碰上去,也会被电晕,跌落在地。第一次试用这种电网,地上就密密麻麻地落了厚厚一层各种昆虫。

随着捉虫技术越来越先进,郜春喜决定扩大“生产规模”,他把闲在家中的表嫂和表妹都请来帮忙,每人每月800元工资。

7月的一天,郜春喜听说邻居王大娘家的黄豆田生了豆虫,便主动请缨去捉虫。

他用自制的捉虫工具,和表嫂、表妹一下午就把王家黄豆田里的豆虫捉完了。豆虫又长又粗,他们足足捉了几大桶,有六七十斤重。郜春喜把豆虫送到附近的养鸭场,以每斤6元钱的价格卖出。

不但做了好事,还赚了一笔钱,这件事对郜春喜启发很大,他决定把捉虫范围扩大到村里的所有农田。村民们认为这是大好事,十分支持。于是,郜春喜从镇上买回1000多米电线,又买了几十个废旧电瓶,把电网布满村周边的田间地头。在靠近电网的地上,他们摆满各种各样的水盆水桶,每天晚上,大灯泡一亮,田地里的飞蛾、蚂蚱、蟋蟀和壳子虫等纷纷撞上来,被电网击落后,大多掉进水盆里。郜春喜和表嫂、表妹守在一边,每隔一会儿,就打捞一次盆内的虫子,再装袋。一个晚上,他们就能捉上百斤各类虫子,价值500多元。

越走路越宽

郜春喜越干越有劲。他发现,农村的虫子太多了:黄豆地生豆虫、红薯地生青虫、麦地生黑黏虫、花生地生蛴螬、棉花地生棉铃虫……这些原本令人厌恶的虫子,现在都成了他的滚滚财源。

郜春喜还逐渐摸索出许多捉虫技巧。比如,棉铃虫必须在早上6时至8时捉,而对于蛴螬,则要在收获花生时捉。在收获后的玉米地里,蟋蟀、蝼蛄和蝗虫最多,一天下来,每亩地能捉上百斤虫子。

要在树林里捉虫,郜春喜就挖几个50厘米深的方形大坑,放半池水,在四周离地面20厘米处拉一圈儿灯,方圆几里外的蝗虫都会迎光飞来,掉进水坑。第二天,他再用筛子把虫子捞起来,既省时又省力。

郜春喜还琢磨出,不同颜色的灯光能吸引不同的虫子。如:吸引螽斯、蟋蟀、蝼蛄和蝗虫等,需要紫外线灯。针对不同的虫子,使用不同的灯光,这样一来,他捉的虫子就更多了。

一年后,郜春喜算了一笔账,现在平均每天能捉到一两百斤虫子,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元,除去电费和表嫂、表妹的工资,每月净赚八千多元。

高兴之余,郜春喜并没有满足,他想的是如何扩宽财路。首先是增加知名度,郜春喜在当地电视台上做了广告,自己也印了许多宣传单,多家养鸡场、养鸭场的老板看到广告后,争相向他订购。这样一来,每斤虫子的价格涨到了6元钱。

其次是扩大生产规模。这年5月,他把邻村打工回来的二十多人召集起来,集中进行培训,传授捉虫技巧,然后让他们在各自的村子里捉虫,自己则专门负责销售。

如今,郜春喜的“绿野生态虫”已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品牌,订单接连不断。郜春喜捉虫两年时间,竟赚到50万元,这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是多么惊人的一笔收入。

摘自《新视界》

大 飞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