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精品文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有一种遗憾
梦想达人
沈从文了断不了情
家在途中
我的牛津路
闭上眼睛
2010,民间语文很给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2010,民间语文很给力

唐骋华 李继诚

所谓“民间语文”,叙述的自然是民间故事,描摹的自然是民间处境,表达的自然是民间心态。

“给力”,是民间语文贡献的“思想盛宴”。这个词,也恰好能用来形容民间语文在2010年的强劲表现。“给力”究竟算什么力、有多大力?我们将之分拆为四种:解释力、锐感力、消解力和创新力。

解释力

2010年最引人瞩目的现象,无疑就是涨价。于是“涨”字大行其道,占据了各大年度汉字排行榜。据说最先疯涨的是大蒜,“蒜你狠”遂应运而生,从南到北,“通杀”所有地域一切阶层的感受,连只喝咖啡不啃大蒜的上海人,也满嘴“蒜你狠”起来。随着“涨时代”愈演愈烈,“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紧随其后。张悟本一定很郁闷,谁让自己不合时宜地鼓吹“吃绿豆”,犯了众怒,只得黯然下堂。

物价的上涨抵消了安全感,放大了焦虑感,让人们看不清眼前的现实。国庆期间,一句“神马都是浮云”横空出世,在网上疯狂流传,在办公室白领的嘴唇之间滚来滚去。小月月完全是庸俗的炒作和恶搞,但这句话确实瞬间搅动了一大群人的心灵。

“这句话的走红,反映了弥漫于社会空气里的躁动感和不安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丹梦分析道。

锐感力

锐感力源自对活生生的现实、近在身边的故事的直接刺激和疼痛。因为围脖,2010年的民间语文,能迅捷地表达出这种刺激。

玉树地震仅几小时,从百度贴吧到新浪微博,“祈福”此起彼伏,一段段话语温暖人心。李刚的儿子撞死人仅4天,“我爸是李刚”造句运动就如火如荼地展开,网友借此抒发对肇事者的冷漠、蛮横的愤怒,对不公正现象的抗议。

与锐感力对应的是“钝感力”,今年极其流行的“淡定”一词,正是对钝感力的最佳注解——你可以去围观,也可以偶尔悲催,甚至可以喊一嗓子“神马都是浮云”,但内心深处你应该具备某些“淡定”的力量,避免被这剧烈变迁中的现实世界,撕扯成碎片。

消解力

2010年,来自公共领域的“语录”仍颇有“天雷滚滚”之势。

3月初,有网友曝光,江西宜春市的旅游广告词居然是“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更跌人眼镜的是,年末传来消息,“叫春体”竟然获得首届“休闲、旅游营销创新奖”!5月,兰州市某区旅游局局长在一起交通摩擦后呵斥对方:“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局长!”

这些话语,原本挤不进“民间语文”之列。但民众充分发扬了恶搞精神,把这些话拆开、合并、转化,当评论用、当歇后语用,极尽嘲讽之能事,也无形中揭开了“伪严肃”的真面目,消解了某些人的虚张声势。

消解力不仅仅指向别人,网友更多地用它来表达对生活的无奈。前些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员工的压力居然是美国员工的两倍,而今年4月的一份权威调查报告更显示,九成中国中产人群表示自己“过劳”。

学生压力大、家长压力大、白领压力大、老板压力大……于是“鸭梨山大”成为社会流行语;“橡皮人”这个本来几乎淘汰的民间语文,于今年复活。其实,念叨“鸭梨”本身就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民间语文再精彩,也毕竟只是语文。而面对这些距离公共道德越来越遥远的话语,我们不禁怀疑:还有什么不能被消解的吗?难道小月月猜对了,神马都是浮云?

创新力

中国人的创新力经常遭诟病,据说made in China已经成了“山寨”的代名词。不过,从民间语文的“给力”程度来看,我们并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2010年,我们无中生有地打造出了凡客体、亮叔体,喊出了“浮云”,表达了“悲催”,还搞了一大堆Chinglish(中式英语)。同时,我们老词新用,赋予了给力、涨、橡皮人等词汇新生。而前些年开始流行的囧、槑、雷,也是网友从冷僻字里找来的。

对此,上海大学中文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很有感触,“我大概是从2001年左右开始接触并且逐渐关注网络上的一些新词的,最初的像那个‘偶’(我)就在QQ等聊天工具里大行其道的新词么?后来芙蓉姐姐还对此发展创造,自称为‘藕’,结果她的粉丝相应一夜之间全成了‘藕粉’。”

这位教授进一步分析道,从语义学上讲,所谓的“新词”应分为新词和新语两种,前者指词汇,如“给力”“浮云”“鸭梨”等,后者包括了词汇以外的短语和句子,如“一个艰难的决定”“我爸是李刚”等。

其实,正是对趣味的强调,激发了民间语文无穷无尽的创新力。而创新力是无可抗拒的。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出现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大标题,尽管那位教授认为,从语法角度讲这种用法“不够规范”,但他仍强调:“主流媒体有义务反映当前流行的社会生活状态,我们也首先要承认新词对于生活的描述,其次才是规范化。”

毫无疑问,民间语文已经是一方最具创造力的土壤。2010年,民间语文很给力。

摘自《生活周刊》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