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触摸汽车时代
盛赞中原发展
市民音乐会新年送惊喜
“黎明踏浪号”驶入绿城
《迷恋·咒》讲述世俗情感
文化部
清理违规网络音乐
文化市场
十大案件曝光
书画艺术
架起中韩友谊桥
找寻那场浩劫中的人性光辉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贾平凹沉寂4年捧出《古炉》
找寻那场浩劫中的人性光辉
那段历史难忘怀 用坏300多支笔

本报记者 李 颖

▲《古炉》封面

◀贾平凹(右一)为读者签名

30岁写就《商州初录》,40岁完成《废都》,50岁完成《秦腔》,60岁临近时贾平凹推出了《古炉》。该书1月8日在北京首发,评论界认为,这部64万字的作品勾勒出一幅中国基层“文革”的全景图。昨日,记者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和贾平凹取得联系,贾平凹说:其实小说归根结底还是写人和人性,时代只是载体而已。

《古炉》依然写农村

2008年,贾平凹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在沉寂数年后,贾平凹又捧出《古炉》,小说的背景依然是贾平凹所熟识的农村。

小说叙述的故事发生在陕西一个名为“古炉”的村子里,那里贫穷闭塞却山水清明,村里人保留着传统的烧瓷技术和浓郁的民风古韵,但动荡却从1965年冬开始了,古炉村里几乎所有的人,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集体投入到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之中。直到1967年春,这个宁静村落已演变成充满猜忌、对抗、大打出手的精神废墟。

贾平凹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将中国的这段历史轨迹展示在读者面前,也是作家对这场历史浩劫的人文解读。

那段历史难忘怀

用贾平凹自己的话说,这段历史,当时他在旁边看着,不清不楚;40多年过去了,他还在一旁看着,但却企图走近和走进。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用记忆去还原那个时代的色彩,从最根源处找寻那场浩劫中的人性光辉。

贾平凹说,他记得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他13岁,是个初中生,当时他父亲被批斗,3年后被平反回家的时候,他正在地里干活。“我父亲一见我就哭了,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见到我父亲哭,这场动荡对于家庭毁灭性的打击对我小时候的影响特别深。”在贾平凹看来,这场动荡到社会最基层的时候几乎已经没有政治因素了,差不多就是个人的恩怨、纠结、小仇小恨、平常的是是非非,《古炉》就是描写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在小舞台之上表现的人性。

“写了几十年,如果是作家也是一个老作家了,但是写完以后依然很惶恐。”不过他说,相比于《废都》《高老庄》《秦腔》《怀念狼》等,创作《古炉》的过程更为愉悦,更加得心应手。

用坏300多支笔

如今,不用电脑而完全靠笔写作的作家非常少了,而贾平凹始终如一地坚持着,他说只有握着笔才有灵感。从2007年《高兴》完稿之后,贾平凹就开始了《古炉》的创作,去年5月完成了64万字的新作,并且修改三稿,每一稿均是一字一句执笔重写一遍。在长达4年的写作过程中,贾平凹用坏了300多支笔,写作字数近200万。“当时写完后是厚厚的6大本,装在一个大大的环保袋里交给了出版社,他们还以为我给领导送大礼包来了。”贾平凹说。

贾平凹在《古炉》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我感激着那300多支签名笔,它们的血是黑水,流尽了,静静地死去在那个大筐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