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昨日家园
数趣
《好品格决定好未来》
别样的岁月风流
20
14
雷洁琼何以长寿
逸群绝伦
印象程韬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印象程韬光

印象程韬光

俞 芸

眼前这个面目清瘦,单薄瘦削的男人,竟是那个写下了洋洋六十万言的长篇历史小说《太白醉剑》的作者吗?他瘦小的身子骨,如何承载那部大书的重量,如何敢于问鼎那位光耀千古的一代诗仙?

只是,在他略显疲惫的面容后面,两道永远灼灼的眼神,总会泄露他灵魂的热度与强度。

更让人意外的是,《太白醉剑》出版之后的一年间,他又接续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诗圣杜甫》。这一次,又是煌煌六十多万字,上下卷。

要知道,他并非专业作家,他每天有无数纷至沓来的事务需要应对,经常痛感分身乏术的;而一个敢于演绎李白与杜甫的人,又需要怎样的学识与魄力?现在,他的沉甸甸的作品,就是最好的明证。面对这部刚刚出版的《诗圣杜甫》,触碰到的仿佛是他灼人的体温,让人无法想象他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在当今这个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写作都已走向轻浅的平面化,越来越多的文字走向了娱乐性与消费性的无关痛痒。程韬光却始终无法顺流直下,他是紧攥着自己的心与生命来写,紧攥着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来写的。在写作中,他的身心俨然与李杜这对绝代双骄融为一体,魂飞魄散,忘怀自己。写李白时,他便是李白,是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旷世饮者,他与他一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他一起逸兴遄飞,才思跋扈,粪土王侯;写杜甫时,他便是杜甫,是那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落魄士子,是那个“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有志不能伸的悲愤文人。他飞扬着他们的飞扬,疼痛着他们的疼痛,荣光着他们的荣光,屈辱着他们的屈辱。所以他的书,总是携带着他急促的呼吸,滚烫的脉搏,炽烈的心跳,沸腾的体温。这样的书写,是注定不会娱乐别人,娱乐自己的。他岂止是在写小说,他更是在把这样的书写当成学问来做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他对自己的作品所作的反复修改,又岂止是五次?无数回的增删砍削,无数次的推敲定夺,学者的沉潜与谨业,加上作家的想象力与才思,成就了他这一系列的“大唐诗人三部曲”。

程韬光所担任的多重社会角色,与他在其中穿行的游刃有余,使他在世人眼里具有了某种传奇色彩。与他接触得多了,对他的颇多语录印象深刻,以下略述一二:

一次他匆匆赶到出版社改稿,遭遇一呵欠连天、面露颓色的“80后”编辑,编辑自我解嘲道:我每天睡15个小时,依然还是萎靡不振。

程韬光惊诧莫名,老老实实地交底道:我每天只睡5个小时,也依然是神采奕奕。

编辑部一时悄然无声。

同样的24小时,原来人家是这样过的。后来知道,他经常写作至凌晨两三点,多年如一日。从来,这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从来,想做事的人,总要面对比常人更多的苦恼与折磨。程韬光也一样。比如,他要面对不被家人理解的痛苦。那么不要命地劳心费力地写,为什么要去坐那个冷板凳?一个夜夜枯坐书房,内心盘旋于李白、杜甫的男人,很多时候,他在内心深处也会感觉苦痛难耐,也会有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的沉痛。可他知道,文学从来都是寂寞的事业,“即使风雪封堵了所有的道路,我还要向远方进发”,这是他在心底永远吟咏的诗句。

现在,大众已经步入微博时代了,人们习惯于脱口而出式的快感性、消遣性书写,乐于轻浅阅读,可是他依然在自己的作品中坚持宏大叙事,坚持史诗性书写。他的内心,始终蓄积着火山一样的文学能量,需要释放和爆发。内心深处,他还有一个庞大的写作计划,恐怕,今生,他都无法让自己消停了。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