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基层干部:我们为什么觉得弱势
微博上各阶层的人物脸相
政府的温暖不能毁在“最后一步”
公共难题需用公共性建设破解
收费新方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基层干部:我们为什么觉得弱势
基层干部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去年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看来,在过去的一年中,不少官员尤其是基层干部过得并不轻松。他们面临着怎样的压力,有哪些困惑,又该如何应对呢?

基层干部公务接待悲喜录

时下,公务接待已成为基层干部的“重要工作”之一。一些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直言:“如果不陪吃陪喝,工作不会这么辛苦。”可以说,基层干部对泛滥的公务接待已经不胜其烦。其实,国家对“公务招待”的限制十分严格,但林林总总的规范和约束往往敌不过“潜规则”。山西平遥的官员一语道破天机:“来的都是客,一个都惹不起。”在这种情形下,公务接待如何“突围”,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一区直单位 一天接待了7个考查组

大大小小的检查考查,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在广西沿海某市,多个乡镇每年接受上级单位的考察少则为30项次,最多的达90多项次,乡镇领导一年差不多有150天至300天忙于应酬接待。在著名风景名胜城市桂林,某县一个月就接待了80多批来自区、市的考核、评比、达标检查团,还不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务考察团”。在中越边境盛产红木的某县级市,一区直单位一天之中接待了7个考查组,中午安排考查组在不同酒店用餐,班子成员倾巢出动仍不够用。为了给每个考察组敬酒,局长坐着汽车在不同酒店间马不停蹄地跑。

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戏称:“酒量就是能量,酒风就是作风。”在广西某县级市,政府竟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接待就是硬道理”、“接待就是生产力”。在如此理念推动下,接待工作对基层干部的身体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喝酒已成为接待工作的中心工作,成为基层官员的“必修课”。

原则斗不过潜规则

“既怕来人,更怕人不来”,是基层干部矛盾心态的写照。“公务接待是个苦差事”,广西崇左市某县招商部门领导诉苦道。“应酬是我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有时一天甚至要接待三四批来客,常年喝酒应酬,身体喝垮了,家里的事情顾不上。”他告诉记者,该县属老少边穷地区,优势不明显,就千方百计请领导和老板过来调研、考察,如能引进好项目,那是全县人民之福。

崇左市某县一部门领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都和接待工作紧密相连。现在各地都很重视接待工作,哪个地方的接待工作做得好,其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成功率就高,上级的了解就更深入,获得支持的力度就更大,经济发展也就较快。

一位长期在西部地区工作的山东籍干部告诉记者,你问我工作是苦还是甜,我的感觉是,辛苦归辛苦,但对于单位和我个人而言,苦尽也有甜来的时候。一些重要的接待做好了,的确比日常工作容易出成绩,也容易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对个人进步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虽然有意见,但也不敢提

“基层干部太难当了!”采访中一位副乡长发出如此感慨,“下来的都是领导,每天的接待除了精力上的透支,精神也始终处在焦虑之中。”一些干部认为,工作上干得再好,在接待应酬上不周到,也可能阴沟翻船。在哪里接、在哪里吃、是否一把手陪同、饭菜档次等等这些细节成了接待是否成功的关键。由此,领导的喜好、口味等成了接待单位提前准备的“情报”。

“我有胃病,口袋经常揣着药,但也得陪好,谁也得罪不起。”百色市某乡镇一位赵姓书记这样感慨道。赵书记介绍,对上面的来人,除面上工作要做,主要靠接待。这点做不好,检查、考核可能就通不过,尤其像计生、维稳、环评等都是一票否决。现在上面管事的“婆婆”太多,你要是接待不好,工作再出色,百姓再满意,被那一票给否决了,就什么都黄了。

据了解,目前接待的经费主要由乡镇自筹,上级财政没有专门的拨付,有些乡镇的财政情况本来就很紧张,公务接待无疑更加重了基层负担。所以提起公务接待,一些乡镇领导怨气冲天却又很无奈。他们说,有的检查组讲究档次、规格,带吃带住带玩,实在受不了。可你还不敢怠慢,要是接待不好,上面有意见,我们的日子更不好过。

公务接待如何走出困境

“公务接待中的种种不正之风,如果任其存在和发展,必将产生很大的危害。”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说,“首先,助长党政机关的奢靡、铺张和攀比之风,推高了行政成本,挤占了公共资金。其次,给一些人提供了贪腐的机会。再者,恶化干部群众关系,使群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

事实上,早在2006年,中办和国办就联合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该规定明确:党政机关不得违反规定到风景名胜区举办会议和活动,严禁以各种名义和方式变相旅游;接待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礼品、纪念品等。这些规定可谓切中时弊,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令行禁止。

现实中,有的地方已经鼓起勇气,开始打破“潜规则”。如四川巴中市白庙乡,把迎来送往者的名单及消费账目公布出来。而结果却是,白庙乡的做法叫好不叫座——因为业务经费开支全部公开,来白庙乡的上级部门人员与以往相比减少了一半,乡政府就当地水、电、路等问题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也少见回音。

打破“潜规则”,对基层政府来说,就要冒得罪上级部门、单位的风险。当一个地方的发展过多受到条条块块行政权力掣肘时,它必然需要用“讨好”这些权力的方式,为地方发展打开通道。正如有基层干部所言,治理公务接待中的吃喝玩乐风,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长期以来,媒体对基层干部可以说“贬”多“褒”少;在不少人眼中,一些基层干部多为乱作为、不作为、无法无天的代名词。事实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压力同时袭来时,当“显规则”与“潜规则”合力施压时,当自身素质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时,一些基层干部已经成了“被动化”生存的一族,在夹缝的挤压中,有不堪承受者甚至选择了极端行为——自杀。记者最近在基层采访发现,当前基层干部这一群体中,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过大所带来的身心健康问题十分突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倾听基层干部的“压力自述”

自述一:辽宁沈阳市某区法院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涉法涉诉上访问题把我们基层法院搞得没有办法招架,每年一遇重大活动的时候,全院干警都得动员起来,几人一组对重点上访人24小时“死看死守”,为了阻止这些人进京上访,我们是哄、劝、看、控、守无所不用,大家被“折磨”得精疲力竭。

该法院民庭一位庭长告诉记者,我们的心理压力太大了,前年时,我们接到任务稳控一个想进京上访的人,我们一组共4人,两男两女在他家楼门口盯守,吃喝全在车上。有时候他突然一转弯没影了,我们就得赶紧四处撒开去找。有同志开玩笑说,法院的法官都成“特工”了。从接手这个活儿,到最后撤出,总共6天时间给我们折腾得差点进医院。

该院院长说,这些本不是法院的正常工作,但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期,基层法院一直在做大量信访工作。最让人愁的是现在我手里还有十几个有关部门交办的上访案件,限期息访,但没几个能息访的,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自述二:“最怕的就是半夜来电话,如果再出一次火灾,我半辈子的奋斗就没了。”江西北部地区某乡乡长林斌(化名)这样回答记者的问题。2008年3月一天傍晚,一次村民烧田埂引燃了林斌所在乡的山林,由于天干物燥,这起火灾很快席卷附近的林场。林斌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干部前往现场灭火,连续奋战了两天两夜,才把大火扑灭。林斌也因这起火灾背上了行政记过的组织处分。

“那么多山林被烧,受点处分我也没有怨言。”林斌说,但说句实话,我们此前也做了大量宣传,要农民注意防火,乡里干部人手有限,不可能天天蹲在村里,一出事,棒子就打在乡主要领导身上,有时真是不堪重负。

自述三:西部地区的一名乡长对记者说,乡镇工作是一个大杂烩,要应付和领取各部门的工作任务,不停地跑,不停地干,总是干不完。作为乡镇主要领导整天忙于“文山会海”、接待应酬之中,根本没有多余的休息时间,就是在周末也要加班。特别是一些上级部门,根本不考虑基层干部的辛劳,即使他们在闲逛游玩,也打着检查的旗号。如果他们玩好了,以后我们的工作就会顺利,否则就等着“穿小鞋”吧。你说上面哪级领导咱能得罪起啊?于是成天忙忙碌碌,委屈更不用说。“家里几乎是指望不上我们,这么多年我连一个灯泡都没帮家里买过。孩子都上三年级了,一次家长会都没去开过”。

江西省委党校工商管理部教授陈爱娣说,基层干部面对的往往是“钢铁般的任务”和“泰山般的责任”,全心扑在工作中,一旦不能完成任务,上负组织,下愧百姓,中间对不起家庭,各种压力一齐袭来,很容易把人击垮。

一位心理咨询专家对基层干部压力的认知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权朝鲁经常接待前来咨询的基层干部。他说,这两年,从科级到厅局级干部都有因心理问题来找他咨询的。“干部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他说。权朝鲁分析认为,领导干部主要有几种心理问题:一是人际关系的压力,感觉别人不支持自己的工作,有的为“小圈子”问题所困惑。二是因为个人有经济问题,担心暴露。有的虽然现在是一把手,但担心退下去以后东窗事发,为此长期睡不好,整天忧虑不安。三是提拔问题,为不能正常提拔而忧虑,有的把这种情绪传达给孩子、爱人,弄得家庭气氛也不安。四是有些年轻干部过早出现身心疾病,血压高,头晕,睡不好,爱发脾气,30多岁就一身病,自己也感到很可怕。五是家庭关系紧张,有的夫妻关系不和,有的存在感情问题。因感情问题前来咨询的不少,一些干部有权有钱有地位后,容易发生婚外情,有的甚至婚外生育。

多份调研报告揭示基层干部“心”累

北京市对200多名中年领导干部进行的一项心理健康检查结果显示,有25%的人存在心理问题,3%的人有严重心理问题。安徽黄山市委党校在对所属三区四县100多名各级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中发现,干部们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现象和“心理疲劳”症状,存在一定的“浮躁”和“压抑”心理,还有些人对个人的工作、生活、未来发展等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

《人民论坛》杂志曾对全国各地100多名官员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发现,80%以上的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心理疲劳”及“压抑”心理。64.65%的受调查者认为,官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官场潜规则对个人政治前途的压力”。

杭州市委党校副教授霍团英说,她长期为干部上心理课程,以为领导干部都是强者。调研结果令她感到震惊,值得注意的是,人在填写问卷时,一般带有掩饰性,所以实际数据可能还要高一些,问题还会严重一些。

基层干部成了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人性化的提高,行政法制化、和谐化,基层干部成了新增的弱势群体。

首先,基层干部是出力不讨好,两头受气,谁都可以批评。上面领导的旨意要坚决贯彻执行,下面老百姓的要求也必须满足。不管是上级,还是老百姓,都得罪不得。完不成任务,上级要批评,要扣工资、奖金,甚至要“一票否决”。事情处理不好,老百姓要骂。如今老百姓知道政策,无论大事小事,有理无理,只要稍微不如意,就要去上访。上级领导只要接到了信访,一句话“必须想办法摆平”,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唉!这就是基层!

其次是上班没有固定时间。即使不是上班时间,老百姓一样要找你办事,要求解决问题。老百姓多数是理解的,不过也还有常常骂娘的,众口难调。

再次,基层干部工作环境差。干部大多是两地分居,生活单调枯燥,工作头绪多,量大,可是在政治和物质待遇上又是最差的。用人吧,都是上面下派,或者是提拔有关系的;待遇吧,就是工资和津贴。除了生活费、电话费,所剩无几。

基层干部真辛苦,有老黄牛的精神,吃草但要拉犁,上级应该加大对基层的调研,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村级干部(包括居委会)工资待遇太低,这已经是老问题了。年年都在说是要提高,但是年年总让村干部们失望。他们同样都是人呀!但是待遇与公务员相比,简直没法比。

难道说基层干部没水平吧?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问题上,要用同样的方法处理问题时还得依靠他们,因为他们在基层摸爬滚打很多年,有经验,有法子,有耐心,有忍心!

基层干部如何面对“做慢工干苦活”

基层领导干部,身在基层,肩负一方兴衰。一政一策,一举一动,关乎民生福祉,责任重大。在一个地方要干什么,怎么干,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是对党性的检验,也是对人格的考量。

一位西部的县级基层领导提出,树立正确政绩观,就是要把职务当做事业来做,去干有利于人民、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事,把政绩印在老百姓的心底。

要勤于干小事。沉下心来想百姓所想,不因善小而不为,时刻牵挂百姓冷暖,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坚持干小事,垒土成高台。

要肯于做慢工。坚持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重视经济指标的增长,更要重视社会建设、改善民生,踏踏实实为老百姓谋利益,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做慢工,经久成大业。

要乐于办傻事。坚持新官理旧账,甘为他人作嫁衣,多给后人播绿荫,在传承接力、团结协作中把事业推向前进,宁要守拙干实事,不能讨巧求升官。

要甘于干苦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嚼得菜根,做得百事,能舍能忍,不畏艰难,扑下身子带领干部群众在工作一线推进落实、推动发展,以吃苦奉献的优秀品格赢得群众的信赖和爱戴。 据《半月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